《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三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0088955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三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富腰鼓教学反思三篇安喜腰鼓教学反思三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安塞腰鼓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 三课。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篇课文有丰富的资源进行多学科 融合教学。安塞腰鼓是新时期的经典课文,他写陕北高 原,写高原腰鼓,写打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 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 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多学科融合,让同学更加全面的了解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教学思想的反思安塞腰鼓是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带有诗情画意的散 文,这种诗情是从黄土高原生长出来的,具有粗犷,豪放的特 点,又是从高原上“一群毛腾腾的后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充 满生命的力量

2、。语文学科它的工具性比较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 现语文这门学科特点,教学同学识文解字,掌握其中的写作方 法,从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在课堂上只讲语文知识,就显 得枯燥,单调,所以我们还要深挖语文学科以外的知识,看看 文章中有没有其他学科的融合,语文教学中有音乐舞蹈的融 合,可以提升同学的欣赏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有史地的融合 可以让同学明史鉴,晓天下,语文教学中有理化的融合可以让 同学精准理性有逻辑的分析推断事物,多学科的融合,既可以 让同学学到知识,又可以增长见识,达到所有科目同步提升的 效果。、教学制定反思安塞腰鼓一篇地域性很强的一篇文章,在制定之前, 认真研读教材,查找资料,依据教师

3、用书的参照建议,采纳多 种方式的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课前让同学搜集安塞腰鼓的视频,安塞的地理位置,黄土 高原的地形特点,安塞腰鼓有关的歌曲等,为上课做准备。导入的时候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让同学欣赏安塞腰鼓 集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表演,提升同学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能力。为了让同学更加全面的了解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做了详 细的介绍:“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 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 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 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 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意气风发

4、、蓬勃向上、积极进取 的精神象征。让同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所歌 颂的生命的力量。课中当同学问道“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干生养这些元气 淋漓的后生,才干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呢?用地理知识 来给同学讲解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可以说只有厚重的黄土高 原,才干生出一群群茂腾腾的后生,只有厚重的黄土,才有西 北高原的汉子们,同学们对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 鼓就有了更深的了解。课的结尾播放:李政飞演唱,孟海平作词,孟海平作 曲的吉祥腰鼓,在音乐的激荡中,把安塞腰鼓的磅礴气 势再次显现出来,也把本课推向高潮,同学在欣赏中结束本 课,余味悠长。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一篇抒情性散文,在教学

5、过程 中让同学反复朗诵,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主题,由于诵 读时间过多,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偏重朗诵,导致后面分析课 文不细,也没有给同学思索和讨论的余地,在学科融合过程 中,由于教学资源缺乏,资料有限,虽然有其他学科的融合, 但对深度融合欠缺,甚至是生搬硬套,在授课过程中没有把握 好量,导致重难点没有凸显出来。四、改善措施1、人文性和工具性极深的语文学科,融入其他学科的教 学,是不是有点强学科所难,但是受课题的约束,我们不得不 融入其他学科,但怎么融入,怎么衔接的融入,怎么有机的嵌 入,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思索。2、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我们要探讨,如何传道、授 业、解惑,从那些方面入手

6、,安塞腰鼓就是让同学学习抒情散 文的特点,学习安塞腰鼓磅礴、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领 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进一步了解安塞腰鼓、黄土高 原、西北汉子,学习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安塞腰鼓,在诵读 中感受,在欣赏中审美,所以我要多角度,多方式,多思维恰 如其分的融入其他学科,很好的的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一篇文章,却融合了地理、音乐,舞蹈等学科方面的知 识,让不仅学会了本课的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了地理和音乐等 方面的的知识,受益匪浅。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安塞腰鼓,循着安塞腰鼓给我 们的感觉,朗诵着品味着,学习着排比句。今天,我们又回归 整体,由“表演前的静读到“表演时的闹到“鼓声

7、停息后 的静。再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来读第二部分内容,学 习其反复手法:师生、男女生配合读,说出:“好一个安塞腰 鼓,好在。了解表现安塞腰鼓的四个方面后,再引导同学探 究:这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感情是不是相同?仔细品读, 大家发现作者在反复中表达的感情是层层深入的:赞叹震撼敬 贺沉醉。此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仅仅是在赞颂安塞腰鼓的 无穷魅力吗?由鼓及人,同学找出了写击鼓后生的词。我在黑 板上写下了:黄土高原、击鼓后生、安塞腰鼓。什么样的黄土 高原呢?与我们这儿比较一下,同学说出了环境的恶劣:荒无 人烟、寸草不生、飞沙走石。大家一起想象黄土高原人民的生 活。这样的人民击出了这样的腰鼓。我让

8、他们比较“搏击与 “敲有什么不同。同学埋头读第十二自然段,我启发:他们 是在用什么与什么搏击?同学们纷纷举起手:他们用不屈的意 志与恶劣的环境、厄运搏击。正因为“搏击才有“鸡啼, 两相联系,同学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明天。最后我总结道:“安塞腰鼓气势磅礴,惊心动魄,被称为 ‘天下第一鼓’。天下第一的仅仅是腰鼓吗?学 生们更深入地领会到,陕北人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精 神。至此,同学的情感得到升华和拓展,深入作者内心世界, 从心里与作者产生共鸣!同学的学习,从浅层到达了深度,有 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提升。安塞腰鼓教学反思3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 向我们展

9、示了这一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她充 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 响、茂腾腾的后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放、热烈以及 蓬勃的生命力。如何让同学走进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叙写的 动人场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独具匠心、涨溢活力的精湛艺术, 与作者感同身受呢?关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腰鼓这种打击乐器并不熟悉,腰鼓 舞这种民间舞蹈也不常见,所以,我先利用相关资源,让同学 得到比较直观感性的熟悉。引导同学回忆曾经看过的电影、电 视中的有关镜头;邀请会跳腰鼓舞的人表演一段;搜集相关的文 字、图片资料,在全班交流;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给 同学看。有了这些课外资源的铺垫和分享

10、,同学再来阅读课 文,就容易入境了。学习课文时,先让同学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贯 穿全文的句子,帮同学梳理一下课文的脉络,然后围绕“火烈 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几个方面展开教学。作 为一抒情散文,文中有许多词语都较难理解,如果割裂开来, 脱离课文语境进行教学,效果不一定理想,所以我指导同学通 过声情并茂的朗诵,抓住重点进行理解,如“隆隆、隆隆、隆 隆一句,三个“隆隆连续出现,同学易读成降调,那么安 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的气势就很难表现出来,我指导学 生用升调来读,而一声比一声延长,很好的表现了当时火烈的 场面,同学的激情也很快被激发出来。另外,课文中有许多的排比、比喻,词语活用较多,内涵 深入,较难理解,运用以读促讲,读中心得的方法,效果也不 错。通过读,显然感觉到同学有激情了,回答踊跃了,教师不 自觉的也和同学融为一体,互动性显著加强,同学真正从字里 行间领会到了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