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公差部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0080754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公差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机械设计-公差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机械设计-公差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机械设计-公差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机械设计-公差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公差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计-公差部分(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设计-公差部分一、形位公差的基础知识1、形位公差符号2、形位公差代号3、一般规定4、形位公差带的定义5、公差原则二、具体零部件实例讲解一、 形位公差的基础知识所谓形位公差是指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两种1、 形位公差符号公差特征项目符号有或无基准要求形状公式直线度无平面度无圆度无圆柱度无形状或位置轮廓线轮廓度有或无面轮廓度有或无位置定向平行度有垂直度有倾斜度有定位位置度有或无同轴(同心)有对称度有跳动圆跳动有全跳动有2、 形位公差代号形位公差代号包括: 形位公差有关项目的符号(例:直线度,平行度等) 形位公差框格和指引线(分为两格或多格) 形位公差数值和其它有关符号 最大实体状态 基准符号 最小

2、实体状态3、一般规定要素、构成零件几何特的点、线、面(1) 理想要素:具有几何学意义的要素(如下图)(2) 实际要素:零件上实际存在的要素(3) 被测要素:给出了形状或位置公差的要素(4) 基准要素:用来确定被测要素方向或位置的要素(5) 单一要素:仅对其本身给出形状公差要求的要素(6) 关联要素:对其它要素有功能关系的要素公差与公差带(1) 形状公差: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2) 位置公差: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I)定向公差:关联实际要素对基准在方向上允许的变动全量II)定位公差:关联实际要素对基准在位置上允许的变动全量III)跳动公差:关联实际要素绕基准轴线回

3、转一周或连续回转时所允许的最大跳动量形状和位置的公差带:限制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1) 公差带的主要形式有下列十种:a) 两平行直线b) 两等距曲线c) 两同心圆d) 一个圆e) 一个球f) 一个圆柱g) 一个四棱柱h) 两同轴圆柱i) 两平行平面j) 两等距曲面4、形位公差带的定义符号公差带定义标注和解释直线度公差在给定平面内,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被测表面的素线必须位于平行于图样所示投影面且距离为公差值0.1的两平行直线内在给定方向上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圆柱面的任一素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的两平行平面之内如在公差值前加注,则公差带是直径为

4、t的圆柱面的区域被测圆柱面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5的圆柱面内平面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6的两平行平面内圆度公差公差带是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心圆的区域被测圆柱面任一正截面的圆周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3的两同心圆之间被测圆锥面任一正截面上的圆周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1的两同心圆之间圆柱度公差公差带是半径为公差值t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被测圆柱面必须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0.08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线轮廓度公差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域。诸圆的圆心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线

5、上无基准要求的线轮廓度公差见图a,有基准要求的线轮廓度公差见图b在平行于图样所示投影面的任一截面上,被测轮廓线必须位于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0.05且圆心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线上的两包络线之间面轮廓度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t的球的两包络面之间的区域,诸球的球心应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面上无基准要求的面轮廓度公差见图a),有基准要求的线轮廓公差见图b)注:图中S代表球形,不加S代表圆或圆柱形被测轮廓面必须位于包络一系列球的两包络面之间,诸球的直径为公差值0.02,且球心位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面上的两包络面之间平行度公差线对线平行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线、位

6、于给定方向上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如在公差值前加注,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线的圆柱面内的区域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在给定方向上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2且在给定方向上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3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圆柱面内线对面平行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平行于基准面A(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面对线平行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平行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平行与基准线C(

7、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面对面平行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且t平行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平行于基准面内B(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线对线垂直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6且垂直于基准线A(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线对面垂直度公差在给定方向上,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公差带是互相垂直的距离分别为和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对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如果公差值前加注则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面的圆柱面内的区域在给定方向上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

8、.1且垂直于基准表面A的两平行平面之间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分别7为公差值0.2和0.1的互相垂直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对平行平面注:同一个零件测两个方向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1且垂直与基准面A(基准平面)的圆柱面内面对线垂直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且垂直于基准线A(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面对面垂直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垂直于基准平面A的两平行平面之间倾斜度公差线对线倾斜度公差被测线和基准线在同一平面内: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线

9、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与AB公共基准线成一理论正确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线对面倾斜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如在公差值前加注,则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该圆柱面的轴线应与基准平面呈一给定的角度并平行于另一基准平面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2且与基准面A(基准平面)成理论正确角度60的两平行平面之间被测轴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的圆柱面公差带内,该公差带的轴线应与基本表面A(基准平面)呈理论正确角度60并平行与基准平面B面对线倾斜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线成一给定角度的

10、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1且与基准线A(基准轴线)成理论角度75的两平行平面之间面对面倾斜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面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表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2且与基准面A(基准平面)成理论正确角度40的两平行平面之间位置度公差点的位置度公差如公差值之前加注,公差带是直径公差值t的圆内的区域。圆公差带的中心点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A和B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两个中心线的交点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3的圆内,该圆的圆心位于由相对基准A和B(基准直线)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点的理想位置上线位置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以线的理想位置为中心

11、线对称配置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中心线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线A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此位置度公差仅给定一个方向每根刻线的中心线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05且由相对与基准A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理想位置对称的诸两平行直线之间公差带是两对相互垂直的距离为和且以轴线的理想位置为中心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轴线的理想位置是有相对于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的,此位置度公差相对于基准给定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如在公差值前加注,则公差带是直径为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公差带的轴线的位置由相对于三基准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各个被测孔的轴线必须分别位于两对互相垂直的距离为公差值0.05和0.2由相对于C、A

12、、B基准表面(基准平面)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理想位置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被测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1且以相对于C、A、B基准表面(基准平面)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理想位置为轴线的圆柱面内同轴度公差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且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内的区域外圆的圆心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1且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内轴线的同轴度公差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该圆柱面的轴线与基准轴线同轴大圆柱面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1且与公共基准线AB(共公准轴线)同轴的圆柱面内对称度公差中心平面的对称都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相对基准的中心平面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中心平面必须位于距离为公差值0.2且相对于基准中心平面A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圆跳动公差圆跳动公差是被测要素某一固定参考点围绕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零件和测量仪器间无轴向位移)允许的最大变量t,圆跳动公差适用于每一个不同的测量位置。注:圆跳动可能包括圆度,同轴度、垂直度或平面度误差,这些误差的总值不能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