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997683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归纳目录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4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6第四章 学习动机9第五章11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13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16第八章 学习策略18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20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1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24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25第十三章 堂管理27第十四章 学测量与评价29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3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

2、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主要包括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又涵盖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因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反思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要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教育心理学研

3、究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

4、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 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它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继承了众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教育与心理相互关系研究的成果,在自己实验研究的

5、基础上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其中着重介绍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以及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和人格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相应

6、的教育。 知识点梳理 1相关概念 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一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

7、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岁1岁);婴儿期(1岁3岁);幼儿期(3岁6、7岁);童年期(6岁、7岁11岁、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岁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3皮亚杰的认识发展阶段理论 (1)

8、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单向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儿童的思维是多维思维、具有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可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5埃里

9、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10、其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意志成分。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3)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以及学习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流派: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知识点梳理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

11、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这八类学习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它们分别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3)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2、。 3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把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物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强化(物)有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之分。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所呈现的刺激即正强化物。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厌恶性刺激即负强化物。 “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该

13、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 4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苛勤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 完形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尝试错误和顿悟在人类学习中均极为常见,它们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 (2)布鲁纳的认识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观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14、个过程。他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作为教学的中心。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皮亚杰的理论和布鲁纳的早期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 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