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9976449 上传时间:2024-01-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弘扬本土特色文化 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关于对武宁采茶戏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一、武宁采茶戏的渊源及其特征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与湖北的黄梅戏同为“姊妹戏”。它起源于“茶歌”,流行于赣北及鄂南一带,约有200余年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剧本有九十余大本及一百多个折子戏。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为民间传承阶段。这一阶段由民间艺人自发相互交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剧本多描写民间闲情逸事,如杨驼讨亲、姑嫂摘茶、一把锁匙等,唱腔上也带有鲜明的地方特性,如大量使用地方方言。新中国成立后,武宁采茶戏进入丰富创新发展阶段,成立了地方专业剧团,开办了采茶班,剧本、舞美、音乐等都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已成为

2、我国民族戏剧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196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武宁采茶戏的唱片。武汉、上海、南京、长沙、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都留下了武宁采茶戏的烙印,一些主流媒体对武宁采茶戏都进行了相关报道。武宁采茶戏有“上河”与“下河”两大流派。我县境内的修河上游为“上河派”,修河下流为“下河派”。上河长于做功,下河重于唱功,两大流派各具特色。主要班社有“三胜班、成堂班、复兴班、河东班、河西班”等。在表演艺术上,武宁采茶戏有“戏到苦情处,甩发催人泪”、“戏到欢喜时,歌舞共升平”之神工。特别是“举手齐眉、坐必架腿”和“台步握帕、悠然摆动”等经典动作尤其传神,与东北“二人转”比,亦有其过人之处。在唱腔上,古朴典雅

3、,婉转动听,有九板十八腔之称,其正腔、叹腔、花腔、杂调等都有鲜明的特色。正腔中的“生旦北腔平板”旋律平缓,结构严谨,声腔独特,可喜可悲,起承转合,恰到好处,有“珍如拱壁连城,贵以怡情悦性”的意境;叹腔旋律迁延起伏,扣人心弦,常有台上“泣不成声”台下“和泪抹涕”联动之效;花腔句式分明,曲调流畅,有勾魂摄魄之功;杂调热情奔放,精短幽默,格调活跃。武宁采茶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能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地域特色,亦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二、武宁采茶戏的作用及现状武宁采茶戏走过的是一个由民间传承到创新发展,由兴盛到自生自灭,再由自生自灭到保护、开发、利用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在构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现实

4、和深远的价值,武宁采茶戏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我县文化强县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我县旅游业大发展的切入点,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保护、开发和利用本土民间特色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决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方案等一系列扶助性文件,并安排了专项经费。二是搜集整理武宁采茶戏的资料40余万字,整理剧目300多部,成功申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作为重点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造大声势,搭建推介平台,成功地举办了“武宁2006采茶戏表演邀请赛暨武宁首届民间艺术节”和首

5、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四是坚持推陈出新、打造精品。如新编现代采茶戏送礼在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表演中获二等奖;新编梆儿声声在首届国际博兴小戏艺术节上分获剧目银奖、编剧奖、组织奖、演员奖,在首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上获特别奖。五是民间采茶剧团活跃。我县民间武宁采茶戏遍地开花,县城民间豫宁采茶剧场自2002年创办以来,年均演出达200场,场均观众可达200人左右;各乡镇也都成立了民间业余剧团,他们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演出。据了解,全县有民间业余剧团35个,春节期间多达60余个,有观众20余万人。这些民间业余剧团的兴起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三、武宁采茶戏在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尽管近年

6、来我县在武宁采茶戏的保护和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存在很多突出问题。1、缺乏专业剧团的支撑。 专业剧团是戏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武宁采茶戏难以创新发展的关键原因就是没有专业剧团的支撑。目前我县活跃在农村的业余采茶剧团,虽然数目众多,但设备简陋,演出水平低下,演职人员都是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剧团的结构也很松散,每次需要演出,就临时凑演员,即没有编剧,也没有舞美,更谈不上灯光效果,剧本是民间流传的老剧本,剧情繁琐、冗长,一唱就是四、五个小时,道白为地方方言,年轻的观众看不懂也听不明白,这样的演出机制只能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难登大雅之堂,更难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武宁采茶戏的

7、重任。1984年我县成立过江西文艺学校采茶班,招收了党员40名,1987年又成立了武宁采茶剧团,对武宁采茶戏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没有坚持下来,最终退出了演出市场,使武宁采茶戏失去其生存发展的根基。2、从艺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目前,我县从事武宁采茶戏的业余艺人虽然数量较多,但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的问题,如武宁采茶戏发展最好的鲁溪镇有15个业余剧团,演员年龄最大的达83岁,最小的也有41岁,武宁采茶戏“上、下河”两派有代表性的传人也已年近古稀。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造成从艺人员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年轻人又不愿学戏,认为学戏没有前途,资本与人才难以进入,资源潜力难

8、以转化为产业实力,从而形成了后继无人的现状。老龄化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传承和保护武宁采茶戏将成为纸上谈兵。3、重视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武宁采茶戏作为特色文化资源,受功利意识的影响,在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以至于出现了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一是武宁采茶戏作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中、远期发展目标,以至于传承、保护工作难以落到有效利用。三是乡镇文化站由于人员少、经费不足,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广播电视上去了,没有能力抓地方民间文化的传承工作,仅能做些上级开展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的服务性工作。在我们所到过的乡镇中,只有鲁溪镇文化站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对武宁采茶

9、戏开展了调研和保护工作。四是戏剧研究力量薄弱。据了解,我县戏研室虽然有四个编制,但没有一个是专业人员,且都没有从事戏研工作,戏研室处于人员空挂状态,突击性的工作靠临时抽人,不能开展正常的研究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武宁采茶戏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对策及建议当今,文化产业成为城市支柱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打造文化产业同样需要有支柱品牌,武宁采茶戏作为我县特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开发与利用,可打造成我县文化产业的支柱品牌。1、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的需要,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都在逐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启动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

10、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全局观念和文化产业品牌意识,选准我县特色文化资源,将其作为主导品牌来发展。武宁采茶戏作为我县独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应予以高度重视,将其定位于我县文化产业的主打品牌进行开发,并在经费和人员上给予倾斜,使武宁采茶戏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落在实处。为此,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制订一个总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先集中力量对武宁采茶戏进行全面深入的开发性研究,然后以这个品牌带动地方特色文化的整体发展,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融入到我县正蓬勃兴起的大旅游中,进而丰富旅游文化,实现文化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逐步形成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

11、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演职人员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热爱戏剧的专业演职人员队伍是保护和开发武宁采茶戏的前提条件。面对武宁采茶戏从艺人员老化、后继无人、缺乏生命力的现状,建议多渠道培训专业人员:一方面可发挥老艺人传帮带的作用,举办农闲时期采茶戏培训班,培训的人员由乡镇政府选送,并在乡镇地方文化经费中给予适当补助,以此为民间业余采茶剧团培训大批的年轻演职人员。另一方面利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助政策,采取民营公助的形式,在我县职业中专开办文艺班或在导游班开设采茶戏课程,教材可请大专院校编写,师资可聘请县文化馆的专业干部兼任,并辅之以民间艺人教唱。通过开办采茶班发现戏剧苗子,储备人才,待市场、条件成熟

12、后,向各旅游景点和专业剧团输送专业人才。3、要组建好一个专业剧团。调查中,各方面都认为专业剧团是戏剧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保护和发展武宁采茶戏的必由之路,武宁采茶戏难以形成文化产业品牌,关键是缺乏专业剧本的支撑。为适应武宁采茶戏发展的需要,综合方方面面的意见,我们认为成立专业剧团有如下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启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可以此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的支持;二是我县还有一批采茶戏老艺人可发挥传帮带作用;三是武宁采茶戏的主要唱腔和音乐及传统剧本基本上已整理出来;四是戏剧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了人们沟通情感的纽带,如东北的“二人转”、广西的印象刘三姐等风靡全国;五是我县正在蓬勃兴起

13、的旅游业给剧团演出提供了潜在市场。为此,我们建议组建“武宁县采茶剧团”,采取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扶助为辅的方式进行,具体做法是:(1)由民间组建专业剧团,挂靠县文化馆,运营方式原则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政府出资解决开办费及服装、道具、灯光等设施;(3)在文化“三下乡”经费中给予适当倾斜,以弥补经费不足,确保剧团生存和发展。4、要强化戏剧研究工作。针对我县戏剧研究工作力量薄弱的情况,建议加大戏研工作力度,在人员、经费上给予倾斜,并从大学招聘戏剧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戏研室工作,改变戏研室目前形同虚设的现状。戏研室要坚持改革创新、推陈出新的原则,面向市场对武宁采茶戏的剧本、音乐、唱腔、舞美开展

14、系统性的研究,研究成果可通过剧团进行实践,推出让观众接受的采茶戏,同时还要与院校建立联系,做好采茶戏的教材编制工作,使戏研室发挥应有的作用。5、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戏剧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沟通不同地域文化的载体。我县应把武宁采茶戏作为联系外界的文化使者,在宣传武宁、推介武宁的过程中,重视地方文化的支撑作用。建议在朝阳湖文化功能区打造一个集地方戏和地方小吃于一体的大型演出平台,使其成为云南丽江古城一样的文化“名片”,让到过武宁的人不仅能感受到青山绿水的美,也能感受到武宁丰厚文化底蕴。以此同时,要请名编名导打造精品采茶戏,参加全省、全市乃至全国性的展演、比赛活动,让武宁采茶戏走出“家门”,逐步获取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认知。要继续办好我县采茶戏表演邀请赛,邀请高层次的团队参加演出,提高邀请赛的知名度。要在招商引资、产品推介等经济活动中,宣传有武宁特色的地方文化,形成经济与文化互动。要把武宁采茶戏搬上武宁电视台,开设采茶戏专栏,通过不同的视觉效果,既满足群众对地方戏的需求,也可培养年轻人对武宁采茶戏的兴趣,形成观众群体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