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_secret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7988542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_secre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_secre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_secre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_secre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_secre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_secre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_secret(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一、施工测量1、接触网杆位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1)、确认设计图标定的起测点、复核点的坐标位置准确无误;(2)、杆位应避开道口及交通密集点;(3)、车站杆位应避开站舍中心及影响站容的地方;(4)、杆位布置应满足信号机显示距离的要求;(5)、杆位确定后,应竖立杆位标桩。2、区间纵向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触网区间纵向测量,应从设计规定的起测点或相邻车站的1号、2号道岔标准定位位置作为起测点开始测量;(2)、纵向测量应以正线钢轨作为测量的基准轨;(3)、应采用钢卷尺丈量,测量过程中应使用沿线的大型建筑物(如桥梁、隧道等)里程、坐标,随时校核测量结果,并把测量偏差按规范

2、要求及时分摊到相邻跨距中,以防产生积累偏差;(4)、测量偏差应合理分摊在有关跨距中,如偏差较大需要增减支柱时,应按变更设计手续办理;(5)、杆位因地形、地物需调整跨距以避让时,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1、-2m,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的最大跨距;(6)、区间双线并行区段纵向测量应以下行线的线路中心线为准。(7)、在进行线路纵向测量时,要注意调查线路上空的高压电力线路与支柱.的电气绝缘距离是否满足安全要求,否则,应调整支柱位置;(8)、接触网支柱严禁位于架空电力线的正下方。3、车站纵向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触网车站纵向测量,应从设计规定的起测点或该车站的1号、2号道 岔标准定位位

3、置作为起测点开始测量;(2)、在进行车站的纵向测量时,应避开车站的行车设备及建筑物,同时应考虑附加导线与行车设备和建筑物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安全要求;(3)、在进行车站咽喉区纵向测量中,应以道岔的定位位置为主要的参照点,设计跨距只能作为参考,所产生的测量偏差在站场中部进行分摊;(4)、在站场的低速站线单(双)开道岔的标准定位支柱纵向位置应在道岔倒曲轨与基本轨间中心距离为600mm处,在站场的高速正线单(双)开道岔的标准定位支柱纵向位置应在道岔间距为300mm处,当采用非标准定位时应在道岔间距为0400mm(但一般采用300350mm)处;(5)、复式交分道岔的标准定位支柱纵向位置应在距道岔对称中

4、轴为1500mm处,并依据设计情况确定支柱方向,测定出支柱纵向位置后,再以道岔两直线间距进行校核;4、站场横向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站场的软横跨(或硬横梁)的横向测量一般采用等分法进行测量;(2)、对于同时作两组或两组以上道岔定位的软横跨或硬横梁,在进行横向定位后,要复核对相关道岔同定位的准确性,在不能同时满足要求时,应以正线道岔为主,其余道岔可变更设计按非进行定位;.(3)、站场的横向测量中,如遇两线间的基础或支柱时,要复核该支柱和基础对相邻两线的限界是否满足设计要求;(4)、硬横梁支柱中心的连线应与正线中心线垂直,偏差角不得大于3度。5、测量中对跨距的要求:(1)、R2200m时,正

5、线、站线跨距为60m,四跨非绝缘锚段关节跨距为55m,五跨绝缘锚段关节跨距为45m;(2)、支柱处于山口、谷口、高路堤和桥梁等风口范围的支柱跨距应按上述标准选用值缩小510m,且最大跨距不宜大于50m;(3)、中心锚结、分段绝缘器等所在跨距按上述要求适当缩小一级;(4)、跨直圆点、直缓点和缓和曲线的跨距尽量按相应圆曲线选取;(5)、相邻跨距的跨距值变化一般情况不宜大于1.15:1,特殊情况时不宜大于1.25:1。6、隧道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隧道测量一般以隧道口顶部水平线与线路中心线的交点为测量起点;(2)、对隧道悬挂点、定位点以及附加导线悬挂点测量定位时,遇有隧道伸缩缝,不同断面接缝,

6、石缝或明显渗水、漏水的地方应避开,所产生的测量偏差应分摊;(3)、悬挂点跨距可在+1、-2m的范围内调整,但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值。(4)、在进行回流线测量时,如遇隧道不同断面接缝时,应复核突出部分与回流线绝缘距离是否满足要求;.(5)、在进行隧道水平悬挂测量时,水平悬挂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其最大 施工偏差不得大于3;7、桥墩上锚栓孔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1)、复核桥墩台的形式与设计是否相符;(2)、桥支柱螺栓位置测量前,先应校核设计限界与桥栏杆限界,轨面至桥墩面距离与设计是否相符,如误差超过允许值,应与设计人员联系处理;(3)、斜腿桥钢柱锚栓孔位测量,应事先进行几何尺寸计算,精确测量

7、,认真校核,在锚栓孔定位测量中,宜采用“锚栓模板法”;(4)、在进行桥锚栓测量时,应注意桥墩台两端的硬横梁支柱的中心线必须在同一面上,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 (5)、桥支柱锚栓位置应避开桥梁的避车台;(6)、桥支柱垂直线路中心线应吻合墩台中心线。8、触网交桩施工区段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线路资料取得后,开工前,须会同线路施工单位,到现场共同办理基桩交接手续。(2)、交桩范围:a、直线转点桩、缓和曲线始、终点桩、圆曲线转点桩;b、永久性水准基点,增设的临时水准基点。(3)、交桩资料应包括:中桩里程表、统一里程与施工里程对照表、左右线曲线表、坡度表、水准点表、加密点。.9、在施工测量中,应对下

8、列设施、情况,应做好调查记录;(1)、每个坑位的土质是否与设计的土质情况相符,线路附近的建筑物与接触网支柱的安全距离是否满足要求;(2)、地下埋设物(电力、通讯、信号电缆等)的埋设位置、深度、数量情况;(3)、沿线的绿化带树木情况和影响情况,需要砍伐的树木位置、数量以及其所属的产权单位或部门;(4)、每个跨距内跨越线路的电力、通信及广播线路跨越线的电压等级、跨越位置、净空高度、数量等,原则上10kv(含)以下的电力线通讯线、广播线不得从接触网的上方通过,应改用电缆人地下通过;(5)、平交、立交公路的位置和净空高度是否满足接触网通过的最低高度要求,桥梁栏杆、避车台的设置位置是否与接触网支柱位置相

9、冲突,隧道洞门形式等。10、坑位测定后应在邻近钢轨腰部标明以下技术参数:基坑位置、支柱号、支柱类型或基础类型、支柱侧面限界、横卧板类型、安装位置和数量等。二、基坑开挖1、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必须进行基坑坑型设计,并按其施工。坑型设计应包含拉线基础坑。2、基坑开挖前,应探测坑位附近地下电力电缆、通讯电缆、信号电缆、给水.管路等地下设施,并作好预防损坏地下设施的安全措施。3、土质基坑开挖,应随时注意坑壁的稳固情况,如有塌方危险时,施工施工人员要及时撤离有塌方危险的基坑,并应及时对基坑进行加固,在基坑加固好之前,禁止人员进入坑内施工;4、在进行石质基坑开挖时,如需进行爆破作业,应采用“控制爆破法”,

10、并遵照“宁松勿飞”的原则,同时要根据爆破作业的有关安全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人身、行车设备及行车安全。5、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在距路基面1.5米以上应轻挖慢刨,防止对损伤电缆,对挖出的电力电缆、通讯电缆、信号电缆应进行排移,并作好防护措施或及时将其埋入地下; (2)、在进行基坑开挖中,如遇如给水管路、文物以及无法进行排移的各类电缆,要及时上报经理部所属工程技术部门,以便及时、妥善采取措施或与有关产权单位、部门进行联系解决; (3)、基坑开挖中,要作好文明施工,同时我们的施工时间以正处于雨季,不要让挖出的泥土污染道床或堵塞水沟; (4)、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如果

11、一旦出现损坏地下埋设的电缆或其它设施的事故,严禁隐瞒不报,要主动、及时上报经理部,以便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处理,缩小事故影响和事故范围。6、拉线基础坑开挖应遵守下列规定:. (1)、拉线基础坑应设计要求开挖,30KN力系(MLJ1)的拉线基础坑深为:450600时为2300MM,=450时为2000MM,15KN力系(MLJ2)的拉线基础坑深为1800MM,12KN力系(MLJ3)的拉线基础坑深为1500MM,施工偏差为+100、-100mm; (2)、在特殊性情况下,例如坑处于水沟、路堑边等位置时,可按特殊基础进行施工,30KN力系MLJ1(t)的拉线基础坑深=450时为2300MM,15KN

12、力系MLJ2(t)的拉线基础坑深为2000MM,12KN力系MLJ3(t)的拉线基础坑深为1700MM,施工偏差为+100、-100mm; (3)、拉线基础坑口几何尺寸如:MLJ1:450600时为:13001200mm=450时为:13001000mm MLJ2:13001000mm, MLJ3:14001000mm MLJ1(t):1300800mm MLJ2(t):1300800mm MLJ3(t):1400600mm 施工误差为+50、-0MM; (4)、拉线基础的“U”型拉环应平行于线路,其中心点应位于基础中心并应确保在锚支的延长线上,若因地形限制按设计要求施工; (5)、拉线基础应

13、保证拉线在安装时与地面的夹角宜为45度,特殊困难地形按设计要求施工,但最大不得超过60; (6)、严格遵照执行基坑开挖中的一切规定。7、基坑开挖后,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不能保证工程质量时,要及时上.报经理部,以便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解决。8、拉线基础位于整体坚石地带,可采用打锚栓进行锚固的施工方法,但进行拉线锚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栓直径不得小于25mm; (2)、锚栓埋深不得小于700mm; (3)、进行拉线锚栓施工的坚石地带应为整体坚石地带,且石头的强度应不低于30MPa; (4)、承力索、导线的拉线分别锚固在各自独立的两根锚栓上;严禁承力索、导线同时使用同一根锚栓进行下锚;

14、 (5)、两根锚栓的间距不得小于500mm,并均应处于承力索、导线的下锚延长线上,同时拉线锚栓焊环的焊口部分应打入锚栓孔内,严禁锚栓焊环的焊口部分外露于锚栓孔外; (6)、严禁锚固在孤石、活岩体、风化石上。9、桥锚栓灌注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在检查锚栓孔各部的几何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后,要对锚栓孔用水进行冲洗,冲洗锚栓孔所用的水必须是干净、清洁的河水、湖水或泉水、自来水,严禁用不洁的污水冲洗锚栓孔,并用棉纱吸干锚栓孔中积水和冲出孔内杂物; (2)、在进行锚栓灌注时,宜先将锚栓放入孔中打紧,并仔细复核锚栓间距满足设计要求,然后再用C20的混凝土砂浆进行灌注 ; (3)、在进行锚栓安装时,锚栓

15、上必须戴一个螺帽,螺帽与锚栓间必须戴.平,与防止在用锤子槌击锚栓时损坏锚栓螺纹部分; (4)、灌注中加强对灌注的混凝土砂浆的捣固,以保证灌注孔内混凝土砂浆的饱满密实无空洞; (5)、锚栓灌注完毕后,应对所灌注的锚栓的各部分几何尺寸进行仔细复核,如有施工偏差,及时进行校正; (6)、灌注后均应进行喷水养护7-14天; (7)、灌注完后沙浆表面平整、无裂纹、无脱落、无松散现象; (8)、每一个单位工程(即每一个区间或车站)至少作一组混凝土砂浆试块,对灌注数量较大的单位工程,可每200-300组锚栓,做一组混凝土砂浆强度试件,同时试件上必须注明灌注地点和灌注日期;试块在28天龄期到后应及时送检; (9)、在进行试块制作时,应在施工现场使用现场灌注用的混凝土砂浆进行制作,试块在制作过程中应充分捣实,表面应平整、光洁、无空洞、漏浆现象。10、隧道内的悬挂点、定位点、中心锚结点的埋入杆件和下锚埋入杆,其位置的施工偏差规定如下: (1)、垂直线路方向的链型悬挂的施工偏差为100mm; (2)、各埋入杆之间的距离的施工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