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9879343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6.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顶山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平顶山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平顶山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平顶山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平顶山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顶山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顶山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顶山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目 录第一部分:城市发展研究一、平顶山市城市概况二、平顶山市社会状况三、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状况四、城市交通状况五、城市发展规划六、城市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七、平顶山市城市发展潜力第二部分:房地产市场调研分析一、平顶山房地产市场综述二、平顶山市房地产市场特征和市场环境变化三、平顶山市房地产市场供求分析四、区域性市场分析五、土地市场状况六、各档次产品分析七、消费者分析八、市场总结九、开发建议第三部分:项目基础资料调查第四部分:初步产品建议附件前言本次平顶山市场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平顶山市经济和城市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当地房地产发展状况进行充分调查、分析,考察项目地块,为项目开发提

2、供基础信息资料参考,最终通过科学的论证对中留村和马庄两个项目进行项目定位、产品定位,提出开发建议。城市简介平顶山位于河南省中部,以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1957年建市,现辖汝州、舞钢两个市,宝丰、郏县、鲁山、叶县四个县,新华、卫东、湛河、石龙四个区。2006年底全市总面积7925平方公里,总人口495.7万人,城镇化率37。市区面积439.97平方公里,2005年底市区人口92.1万人。2006年底建成区面积70多平方公里,约有人口73万人。平顶山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沙河、汝河、澧河、甘江河等31条河流,大中型水库175座,库容28

3、亿立方米。自然及人文景观遍布全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备受中外瞩目。现已成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第一部分:城市发展研究一、平顶山市城市自然概况1.1 位置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依蜿蜒起伏的伏牛山脉,东接宽阔平坦的黄淮平原,南临南北要冲的宛襄盆地,北连逶迤磅礴的嵩箕山系。周围与漯河市的舞阳,驻马店市的西平、泌阳县,洛阳市的汝阳、伊川县,南阳市的方城、南召县和郑州市的登封县,许昌市的禹县、襄城县相接壤。地理坐标: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之间,市区距省

4、会郑州铁路里程218公里,公路里程135公里。1.2气候平顶山市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气候特征。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季风气候特别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生长。1.3 面积全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全市土地总面积792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025平方公里,占13%;丘陵面积4966平方公里,占63%;平原面积1891平方公里,占24%。1.4地理面貌平顶山市处于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为主。在低山和平原之间,分布着高低起伏的丘陵。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中心市区西北、西南地势

5、较高,向东南逐渐降低,形似簸箕状。北部有焦赞寨、马棚山、平顶山、落凫山、擂鼓台、龙山等山峰呈北西向排列;南部有河山、北渡山、白龟山、凤凰山、锅底山、舒山,海拔135245米,构成了白龟山水库和沙河北岸的天然堤坝。这种特殊的地貌特征,使两山间形成狭长的走廊式洼地,湛河自西向东穿市而过。1.5自然和矿产资源平顶山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矿种22种,潜在经济价值6000多亿元。其中煤炭保有储量31.59亿吨,是华东和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素有“中原煤仓”之称;岩盐探明储量20.9亿吨,远景资源储量2300亿吨,是我国第二大井盐产地;铁矿储量7.3亿吨,是全国十大铁矿之一。2005矿产年产量4030万吨

6、,年工业总产值113亿元,综合利用产值2.3亿元,年工业增加值58.7亿元,销售收入107.8亿元,年利税总额32亿元,年投资额10.3亿元,从业人数12.1万人。1.6自然环境平顶山市境内河流众多,均属淮河水系。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25条,建有各类水库170座,其中大型水库5座,即白龟山、昭平台、石漫滩、田岗、孤石滩水库,较大的河流有沙河、北汝河、澧河、干江河等。全市地表水饮用水质较好,水质级别属于优良。地下水水质级别为良好。森林资源由原始次生林和人工林两部分组成。原始次生林林区面积不大,集中在石人山一带。全市森里覆盖率15.8%。1.7旅游资源平顶山不仅有秀美雄奇的自然山水,而且有

7、丰富厚重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辉。现已开发各类旅游景区(点)40余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鹰城外八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不断增长,旅游收入也随之增加。2006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5.1亿元,增长42.6%,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7.2万人次,同比增长45.0%。城市开放程度提高,城市活力不断增强。 1.8交通状况铁路漯宝线成为连接京广、焦枝两条铁路干线的联网线公路许平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平漯、平临高速正在加紧建设,太澳、新石高速正在加快做前期工作。311国道穿市而过。昌平高速焦枝线京九线南洛高速漯宝线二、平顶山市社会状况2.1 城市属性“中原煤仓”矿产、化工工

8、业城市“平顶山因煤而立,因煤而兴”,丰富的矿产资源使之成为国内重要的矿产、化工工业城市。2.2城市定位以能源、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豫中地区中心城市1957年建市,现已成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钢铁、纺织、化工等工业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2.3历史、人文状况平顶山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为应国,应国以鹰为图腾,古典汉语“应”“鹰”通假,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长城之祖楚长城遗址、北宋汝官窑遗址、千年古刹风穴寺、香山寺、三苏园、叶县明代县衙等人文景观,闻名遐迩。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宝丰被中国曲协命名为“曲艺之乡”,平顶山被命名为“中国

9、曲艺城”。 平顶山人杰地灵。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宋代名将牛皋、清代小说家李绿园等名家的故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的家乡,世界刘姓和叶姓华人的祖地。“中原小深圳”,当代的平顶山是河南省中最具有青春活力的城市,平顶山的独特之处是市区没有统一的方言,这座年轻城市里的人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平顶山的文化属于多元文化,一个移民的城市。所以平顶山也有人称“中原小深圳”。市雕创业;市花月季2.4城市的人口状况2.4.1 人口数量、分布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495.7万人,非农业人口124.5万人,城镇化率达37%,人口密度625人/平方公里。男女比例:全市125:115,市区1

10、21.7:108.5。2001年至2005年市区人口自然增长率:7.29、6.36、5.29、4.36、4.54,五年平均值为5.568。20012005年人口变化状况项目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市区人口(人)907519913389非农业人口(人)663395686984数据来源:平顶山市统计年鉴2005年分区人口状况市区新华区卫东区石龙区湛河区总户数(户)1616183229总人口(人)53346239481户均人口(人/户)3.3 2.9 男性人口(人)27551134072女性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706751293374252

11、673人口自然增长率()4.544.883.93结论:人口一直平稳增长三、平顶山市经济发展状况3.1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平顶山市工业基础与焦作安阳相当,但是其他方面不如焦作突出,交通也不是十分便利,因此其在河南省内地级市排名状况如下: 全辖区(指整个城市管辖的行政区域,包括城区、郊区和所辖县市)比较:处于全省城镇综合发展水平首位的是郑州市,紧随其后的是焦作市、洛阳市、安阳市 新乡市、漯河市、南阳市、三门峡市、濮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开封市,居于后列的城市有鹤壁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 市区(指城市自身,包括城区、郊区两部分)比较:郑州依然位于领先位置,紧随其后的是安阳市、洛阳市、

12、焦作市、新乡市、濮阳市、平顶山市、南阳市、漯河市、商丘市、开封市、许昌市、三门峡市,排在最后的几个城市是信阳市、周口市、鹤壁市、驻马店市。 200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 河南省入选城依次为: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平顶山、漯河、登封、鹤壁、灵宝、汝州。结论:城市发展迅速但综合实力仍然相对较低。3.2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平顶山市整体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项目单位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人口 年底总人口万人480.34488.57490.4 非农业人口万人114.03120.31122.7就业 全部职工人数人537533526258515728国民核算 GDP亿元271.5365.66469.82 产业结构 人均GDP元9598 国内支出总额万元4698229 最终消费万元2156650 资本形成万元1866560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1137904财政 财政收入万元215156315621404000 财政支出万元177484286929379641532560物价总指数(以上年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99.5102.6105.2102.3100.9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