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声腔板式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9851802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剧声腔板式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京剧声腔板式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京剧声腔板式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京剧声腔板式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京剧声腔板式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剧声腔板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剧声腔板式(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京剧声腔板式(01)京剧声腔板式(02):二黄声腔(03):二黄原板(04):不同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05):旦角的二黄原板唱腔(06):二黄慢板(07):二黄中三眼和二黄快三眼(08):二黄碰板(09):二黄摇板(10):二黄散板(11):二黄导板(12):二黄回龙(13):二黄滚板(14):附属板式哭头(01)京剧声腔板式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以及在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古今剧目,数以万计。众多的戏曲剧种在声腔上分为四大系统:高腔、昆腔、梆子腔和皮黄腔。在声腔结构上

2、基本分为三大类:板腔体、联曲体(曲牌连缀体)和综合体。京剧被誉为“国剧”,视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声腔属于戏曲四大声腔中的“皮黄声腔系统”(京剧以皮黄声腔为主),是板腔体结构,以板式组合、变化形式为特征。皮黄声腔系统的“皮”即“西皮”,“黄”即“二黄”。京剧表演有“四功”:唱、念、做、打。“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今天的话题,是谈京剧的唱暨京剧声腔。“声”是声音的声,“腔”是腔调的腔,京剧的唱、念、做、打都需遵循一定的程式进行,京剧的声腔艺术,既有程式严谨的一面,同时也具有灵活、变格的一面。京剧声腔的唱词,多由十字或七字的诗句组成,有上、下句之分。第一、三、五单数句为上句,第二、四、六双

3、数句为下句。每一句唱词(每一个上、下句)又可分为三个小分句(称句逗)。七字句的分句,是二、二、三的结构(也就是两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结构的分句);十字句的分句是三、三、四的结构。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用演奏连接。上、下句的结构行腔和落音不同。京剧声腔的歌唱部位,称之为唱腔,开唱之前和连接唱腔的音乐演奏部分,称为过门,短小的过门一般称为垫头,当然长的、短的,统称为过门,也没什么错。京剧声腔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琳琅满目,京剧唱腔以皮、黄腔为主,同时吸收了昆曲、弋阳腔、梆子腔和其它地方戏、民歌的曲调,(如“南梆子”“高拨子”“四平调”“吹腔”等)。我们把不属于皮黄声腔的唱腔,统称之为“其它声腔

4、”。这些声腔吸收到京剧中后,逐渐向皮黄腔靠拢,成为京剧声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02):二黄声腔二黄声腔的起源关于二黄声腔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所谓“三地说”,即存在着分别认为二黄声腔形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种不同的说法。在缺乏确切史料记载的情况下,尚无法认定。对后人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是:杨静亭作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都门记略词场中的说法,其曰“黄腔始于湖北黄陂县,一始于黄冈县,故曰二黄腔。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大家统一认定的是二黄声腔发源形成于我国的湖北安徽一带,其音调属南方风格,曲调优美、流畅、抒情、浑厚、节奏平稳。二黄声腔的旋律色彩比较暗淡,在旋律行进中,级进多,大跳少,在京剧传统剧

5、目中的二黄声腔里,都是中慢速节奏的板式,二黄根本没有快速节奏的板式。在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后,二黄声腔才诞生了新编著的快速节奏的板式。二黄声腔在剧中多用来表现沉思、感叹、忧伤、压抑、悲愤等情绪。二黄声腔的调式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民族调式中,二黄是鲜明的“商”调式。在二黄唱腔中运用转调、调式交替、调性转换等手法,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二黄唱腔。二黄是鲜明的“商”调式的声腔。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京剧中的生、旦、净各行当都有二黄唱腔。因行当的不同,演唱的音域和行腔各有特色,故各行当的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也不一样。用大嗓演唱的老生和花脸行当,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是:E调、F调、#F调和G调。用小嗓

6、演唱的旦角和小生行当,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是:D调、#C调、C调、降E调、E调和F调。老旦行当也是用大嗓演唱,二黄唱腔的常用调门是:G调、#F调、F调。为二黄唱腔伴奏时京胡定5、2弦。二黄声腔的板式在京剧传统剧目中,二黄有原板、慢板(三眼)、中三眼、快三眼、散板、摇板、碰板、导板、回龙、滚板、哭头等多种板式。这许多板式都是以二黄原板为基础,通过延伸、加花、拆散等各种手法派生出来的。在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过程中,突破了二黄声腔原有的板式局限,创编出了二黄二眼板(慢板)、二黄二六、流水、快板等新的二黄板式。二黄声腔的上、下句落有其严格的程式性:二黄声腔的上句落音以“1”音为多,可落“3和6”音

7、;下句的落音以“2”为多,可落“5”音。唢呐二黄用唢呐伴奏的二黄唱腔称为“唢呐二黄”。它与用京胡伴奏的二黄唱腔,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唱腔本身,而在于为唱腔伴奏的领奏主乐器改用了唢呐。唢呐二黄一般用G调演唱,唢呐二黄的特点是规范了演唱调门,唱腔激昂、高亢。(03):二黄原板京剧声腔板式:二黄原板二黄原板是二黄声腔的基本板式。从板式名称上分析,原板是原始、原本,即最初的意思。原板是各种板式的基本形态,其他板式都是以原板为基础,演变发展而成的。二黄原板的板式特征是:是2/4的节拍,一板一眼的唱腔。每小节的第一拍称为“板”,第二拍称为“眼”。京剧声腔的拍板也有其规范,一板一眼的原板,板位用掌击,眼位用食

8、指或中指点敲。唱腔的结构特点:第一、第二分句短小,在第三分句的尾部行腔。如果第三分句不行大腔,而用垫头与下一句的第一分句相接,这种结构形式叫作“连句”。二黄原板是中速节奏的板式,每分钟6090拍,不快不慢、平稳行进。超过每分钟90拍的原板,便可称为“快原板”。如文昭关、二进宫等剧目中,都有较快速度的二黄快原板。二黄原板唱腔有“板起板落”的规律,唱腔从板上起唱,唱腔的尾音落在板上。不是这种格式的唱腔,属于变格形式,唱腔落在眼上。二黄原板上、下句落音:老生、花脸、老旦等用大嗓演唱的行当,二黄原板的上句落音是“1”“3”“6”音,下句落“2”、“5”音。旦角、小生行当的二黄原板,上句落“1”音,下句

9、落“2”、“5”音。关于二黄原板的过门:虽然不同行当的二黄原板有不同的唱腔,但使用的过门旋律却完全相同,只是老旦行当二黄原板的过门,在结构相同的基础上,有旋律上加花变化自成套路的特点。因二黄原板唱腔的旋律温和平稳,级进旋律多,大跳旋律少,适用于剧中人抒情、思考的情景。二黄原板除了单一板式的独立唱段外,也可作为二黄成套唱腔中的主要唱段部分,如二黄导板开唱,接唱回龙、原板;由慢板开唱转为二黄原板;或由二黄原板转为其它板式,这种唱段就是“板式变化、组合”的结构形式。(04):不同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京剧声腔板式:不同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京剧各行当的唱腔各有特色,老生、花脸、老旦、旦角、小生行当的二黄原板

10、唱腔,是学习和从事京剧表演、器乐演奏各专业必须掌握的,也是京剧爱好者、广大戏迷应该掌握的。十字句和七字句的老生二黄原板唱腔所有唱句都是从板上起唱(如洪羊洞“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的“为”字,搜孤救孤“娘子不必太烈性”的“娘”字),上下句的腔尾落音都落在板上。京剧艺术流派纷呈,声腔是流派艺术的重要标志。各流派艺术在声腔方面的特征十分鲜明,言派老生二黄原板让徐州“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和上面介绍的洪洋洞二黄原板对比,都是十字句的唱段,上、下句的落音与“为国家”那段相同,板起板落的规律也相同。不同的是,这段言派二黄原板上下句的前两个小分句,都是用了扩展延伸的手法,加长了第一、二分句的旋律的长度,在句

11、尾大腔的演唱上也做了特殊处理,使言派在注重四声、演唱细腻、顿挫鲜明、演唱出神入化等方面都极具特色,十分感人。花脸行当的二黄原板虽然在演唱风格韵味上与老生有明显的区别,但唱腔的结构、旋律、过门,与老生的基本相同。花脸的演唱风格是粗犷豪放,韵味浑厚。老旦二黄原板的唱腔,在演唱风格上与老生和花脸都有区别,它展现出的是老年妇女苍老、深沉又挺拔、刚劲的特色。而且常用演唱调门之高,是其它行当不能比的。老旦二黄原板与老生原板的旋律、结构基本相同,只是用延伸手法,扩展了唱腔的长度。在二黄原板这个板式中,只有老旦的二黄原板过门,音符密集,旋律更加跳跃和具有棱角性,自成套路。(05):旦角的二黄原板唱腔因为生、旦

12、行当声腔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演唱用大、小嗓的区别及演唱音域的不同,使旦角二黄原板与老生行当的旋律不同,从旋律上分析,用小嗓演唱的旦角,如果也演唱同老生一样的旋律,会有音域不适的压抑感,不便演唱,将旋律上移四度,正好适于旦角的演唱音域,老生二黄原板唱腔移调,形成的旦角二黄原板唱腔,既很别致又与其它行当的二黄原板唱腔有对应,也很协调。旦角二黄原板的唱腔与老生二黄原板唱腔基本相同,是四度关系。旦角二黄原板的上、下句的落音与老生的二黄原板落音,有同也有异,比如:老生二黄原板的上句可以落1音,也可以落6和3音,而张派旦角十字句二黄原板唱腔状元媒“自哪日与六郎阵前相见”,上句全部都落在1音上,老生二黄原板下

13、句可以落2、5音,旦角二黄原板的下句与老生相同,也落在2或5音上,但以落5音的句子为多。这是由于旦角的演唱音域所决定的。京剧行内,素有“男怕西皮,女怕二黄”之说,其原因是由演唱者对唱腔音域高度的感觉而来。所谓“怕”,是音域高度给演唱者带来的思想压力。举例说明,老生常用调门是F调或E调,如果用F调演唱二黄唱腔,音域较高的“3”音是A,而演唱用得最多的音是G和F,也就是F调二黄上、下句的落音“1”和“2”的实际音高位置,用得比较多的是由F往低的下行音E、D和C(也就是老生二黄唱腔的常用音域范围“1”“7”“6”“5”)演唱起来不太费力。如果用相同的调门演唱西皮声腔,由西皮唱腔所决定的是A、G和F是

14、常用音(也就是西皮唱腔的常用音位“3”和“2”),而西皮声腔多表现激昂的情绪,演唱行腔自然会往高处发展,因此西皮的演唱音域比二黄的实际音域要高,老生西皮唱腔的音域在“中、高音区”,而二黄的音域是在“中、低音区”,西皮的常用音等于二黄唱腔少用的高音,所以老生演员有“男怕西皮”一说。旦角二黄唱腔比生腔高四度,音域自然要比老生的高,故有“女怕二黄”一说,因此旦角的二黄常用调门,比西皮常用调门要低。在京剧传统戏中的唢呐二黄,用G调演唱正宫调。对伴奏主乐唢呐的调门,应有严格要求,传统式的伴奏是用降E调的唢呐变“正宫调”(G调)把位演奏,也有就用D调唢呐变把位伴奏的。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京剧器乐唢呐的调门

15、,从降E调的传统唢呐,已变成了E调的唢呐(有时因器乐本身,或演奏水平造成的唢呐调门偏高现象比较普遍)用E调的唢呐、正宫调(G调)的把位演奏唢呐二黄,实际上已不是G调,而是A调了,也就是传统调名的乙字调。如果说E调唢呐本身就偏高,虽是变把位演奏,结果不是G调,往往比A调还要高小二度,问题就会更严重,用这个调门,演员很难演唱原本音域就高的唢呐二黄唱腔。这一点值得演员和伴奏员注意。二黄原板是二黄所有板式的根基,二黄原板的唱腔结构特征:老生、老旦、花脸等用大嗓演唱的行当,二黄原板上句的第一分句落“2”,第二分句落“1”,第三分句(也就是上句的落音)落在“1”“6”“3”音。二黄原板下句的第一分句落“7

16、”“3”,第二分句落“6”,第三分句(也就是下句的落音)落在“2”“5”音。用小嗓演唱的旦角和小生行当,二黄原板上句的第一分句落“5”,第二分句落“1”,第三分句(也就是上句的落音)落“1”。二黄原板下句的第一分句落“7”“5”,第二分句落“6”,第三分句(也就是下句的落音)落“2”“5”。(06):二黄慢板在二黄原板的基础上,用加花、延伸的手法放慢节奏发展而成的是二黄慢板,二黄原板的框架结构不变,由2/4节拍一板一眼和的原板,变化成4/4节拍一板三眼的慢板。二黄慢板的唱腔结构、上下句的落音(包括小分句的落音)等基本规律特点,都与二黄原板相同。慢板每小节的第一拍称为“板”、第二拍称为“头眼”、第三拍称为“中眼”、第四拍称为“末眼”。因为是一板三眼,行内人习惯于把慢板称为“三眼”,末眼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