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期末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9829672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语文期末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语文期末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语文期末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语文期末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语文期末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语文期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语文期末(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笔试检测七年级 语文试题(第二次预备考)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一、积累与运用。(共19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哽咽(yn) 迁徒 怒不可遏() 不知所措 B.鄙夷(b) 狼藉 惟妙惟肖(xio) 根深蒂固 C.污秽(hu) 忐忑 锲而不舍(qi) 眼花缭乱 D.嫉(j)妒 震撼 义愤填膺(yng) 锋芒必露 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2分)A.为了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好许多困难

2、。B.五月的西湖公园,姹紫嫣红,一片绚丽的景象。C.登高远眺,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D.节日的榕城张灯结彩,大街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3.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一句是( )(2分)A.通过这次语文综合学习,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B.从小学到现在,你一定有过被小说的情节深深吸引的时候。C.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D.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处最能表达贝多芬内心痛苦的一项是( )(2分)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挥台上,直到一个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观众答谢时,他才缓缓地转过身来, 。A.原来他完全

3、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B.原来他完全聋了。他永远不能担任指挥了。C.他聋了吗?他还能担任指挥吗?D.原来他完全聋了!他还能再担任指挥吗?5.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丑小鸭尽管是一篇童话,但丑小鸭的形象,反映了安徒生的成长过程。B.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C.口技一文中,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两种手法相结合,向读者展现出了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艺。D.伤仲永一文意在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6. 综合性学习。(6分)(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

4、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2)纸质书阅读和电子书阅读这两种不同的阅读形式,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分)(3)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2分)【材料1】【材料2】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15分钟。7.根据提示,按原文填空。(3分)(1) ,到乡翻似烂柯人。(2)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写傍晚的名句是: , 。(3)西江月中,以动衬静的句子是:明 , 。(4)问君何能尔? 。二、阅读

5、理解(共41分)(一)阅读课文,完成1013题。(9分)苏州园林(节选)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

6、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

7、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10.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

8、么?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一特点的?(2分)11.第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例。(2分)1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一句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13. 语言品味。(3分)(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句中加点的“艺术”和“技术”能交换位置吗?说说你的理解。(二)阅读课文,完成1423题。(19分) 社戏(节选)

9、(8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

10、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

11、,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

12、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14“回望”一词在文中结构上起 作用。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 和 (感觉的角度)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 。(2分)1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 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2分)16. 文中表现阿发憨厚的句子是哪句?(1分) 17从文中双喜的所言所思,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少年?(1分)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18针对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2分)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11分) 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