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 .右图是位于文登市圣经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据记载为金元时期的道家弟子所刻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是()A.“仁”B.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C.主张改革,实行法治D.“兼爱”“非攻”2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A.“仁”和“德治”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实行法治3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背景是()A.各个学派都希望统治者采用自己的主张B.一些知识分子不安于现状,力求改变C.各个学派的思想家都希望自己名垂青史D.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4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这也是中国人民的愿望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主张的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兼爱”“非攻”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5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孔子B.老子C.庄子D.孟子6 .战国时期,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主张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韩非7 .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下列思想家与其主张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墨子——“兼爱”“非攻”B.孟子——“仁政”C.荀子——“礼治”D.韩非——“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非选择题8 .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图(a)图(b)图(c)(1)图(a)中这部书被誉为“万经之王”,它主要记录了谁的学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个典故,请你用图(a)中的观点对这个典故进行简单的解释9 2)图(b)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的标志为什么把这个机构命名为孔子学院?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突出贡献?(3)图(c)反映的内容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在2019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人持这种观点,他是谁?除他之外你还知道当时哪些著名思想家?(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什么在战国时期却出现了思想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请你结合上述图片并联系现实,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1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A是孔子的主张,C是韩非的主张,D是墨子的主张2 .A[解析]“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实行法治是韩非的思想,故选A。
3 .D4 .B[解析]A项是老子的观点,B项是墨子的观点,C项是孟子的观点,口项是孔子的观点,符合题意的选项应该是B5 .D6 .D[解析]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孟子强调实行“仁政”,庄子强调顺应自然和民心,韩非是法家代表,他主张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本题应该选D7 .D[解析]此题为否定型选择题,关键是“错误”一词仔细辨析选项,口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兵家孙武的思想,不是韩非的主张8 .[答案](1)老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是反而因此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这表明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2) 因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教育的贡献: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3) 墨家学派的墨子儒家学派的孟子、道家学派的庄子、法家学派的韩非等4) 战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当时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解析]本题选用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相关主张的图片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由于所选取图片学生相对比较陌生,所以在答题前一定要找出图片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第(1)问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图(a)中的《道德经》可以分析涉及的人物,然后结合其思想主张分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典故第(2)问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把握能力,要充分认识到孔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关于他对教育的贡献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3)问考查学生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能力,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主题,这正是战国时期墨家“兼爱”“非攻”主张的体现第(4)问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