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论文汇总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9689860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效课堂论文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效课堂论文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效课堂论文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效课堂论文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效课堂论文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效课堂论文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效课堂论文汇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参赛论文基于问题的高效课堂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求知欲,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新课程的目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想。爱因斯坦说: ”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逐创新的的冲动。渐淡薄呢?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性地解决问题,原因何在 呢? 一、学生的“问题”去哪了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 “灌输

2、接受” 的模式来完成。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严谨的教学结构、高密度的练习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教师追求的这种高密度、快节奏,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独立思考的 时间和空间。渐渐地,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 ,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不以为然教师追求所谓的课堂“高效率” 。练或敷衍了事。比如,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为估算两题,然后让学生比较估算 18 、习中首先让学生估算 14+2536 值与精确值,意图是让学生归纳出估算值接近精确值的特点。学1生 A 回答:因为 14 邻近的整十数是10,25 邻近的整十

3、数是30,所以 14 加 25 大约等于40,而 14+25=39,估算的结果40 非常接近计算的结果39。学生 B 接着马上提问并反驳:不对!如果是 14+24 呢? 14 邻近的整十数是 10, 24 邻近的整十数是 20,14 加 24 大约等于 30,而 14+24=38,那么估算的结果 30 和计算的结果 38 相差的很多。当我听到学生发现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时,精神为之一振,而老师生怕讲不清楚或影响上课进度,只是敷衍了事: “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下面我们继续练习”唉,我们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扼杀了。二、“有问题”的高效教学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

4、考。古人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2取观察的

5、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1.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 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小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

6、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罗杰斯认为: “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 3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日常生活

7、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教学在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调查家里洗衣粉、味精、大包小包零食的重量。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表,然后通过体验老师所准备的不同克数的实物再次体验100 克、1000 克等不同物体的重量。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当他再次拿到包装物品时还会有意无意去猜测它的重量呢!而教学的目的也正在与此!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发现数学问题。3.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

8、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例,深刻剖析了如何直面问题、诊断来自数学本身及学生产生的问题,经历发现问题尝试再发现分析不断生成这样一个过程。对案例的分析非常深刻,让我感受颇深。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的困难主要在于商的小数点怎么放的问题,而小数乘法的知识对本课的学习是一个负迁移。这节课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规律,将它转化为除4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师如何唤醒学生头脑中对“商不变规律”的旧知来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从而内化吸收呢?以买东西为背景,通过

9、温馨提示突破了这个难点:1.买铅笔:5.1 元0.3 元每支可以买几支?2.买彩带:5.1 米0.3 米每条可以买几条?3. 圈一圈: 5.1 里有几个 0.3?最后呈现以下几组算式找到关系:5.10.3 51 3 510305100 300 0.51 0.03。学生经历了只是单位不同,结果依然相同的过程,从而对商不变规律的本质理解到位。4.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必要手段。概念知识中,有许多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实践,往往能取得意

10、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形状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用不同个数( 5 个、 9 个、 12 个、 17 个等)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学生在动手拼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 1)为什么用 5 个、 17 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而用 9 个、12 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却有多种拼法呢?( 2)这与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3)是否给的正方形个数越多,能拼出长方形个数的方法就越多呢?然后针对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这些“个数”的特点,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发现其中隐含的知识点:当小正方形“个数”的约数只有

11、1 和它本身时,只能拼5成一个长方形;当小正方形“个数”除了1 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时,能拼成多个长方形。从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这样在操作实践中, 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促进了概念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并尝试采用观察、动手、探究等教学策略解决发现的问题。三、如何解决问题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一个

12、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寻求自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1.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活动时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才能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学生已积极投入问题解决活动中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只有给学生提供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途径,才能使学生在 6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问题的由来,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数学活动经验

13、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2.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所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如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可以分几类?可以借助学生手中的尺。跟据测量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

14、思考,从图形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条边的长短) 、比较(不同三角形的异同) 、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 、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73. 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会看问题, 会想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首先布置课前任务, 学生在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