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新人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968810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新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新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新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新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新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新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新人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200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

2、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3、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真正的哲学

4、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感悟社会存在对哲学思想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用。 第二框共三个目题: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第二目在对比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第三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通过本课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二、知识结构:生活处处有哲学 有哲学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

5、得更好的艺术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百舸争流的思想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三、单元导语: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和

6、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哲学,终生受益。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

7、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

8、: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五、【课文导语】: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

9、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一、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

10、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

11、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

12、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A 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补充:哲学上说的世界

13、: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

14、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3名言)“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解析: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第三课时)1、哲学的本义: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