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9681110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P4P5 二、单元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措施。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措施,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措施。 3.使学生懂得速度的表达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措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措施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

2、算时,对的解决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三位数乘两位5学时 第1学时笔算乘法 一、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例1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措施。 2.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措施。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措施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措施是什么。 4512=4459=6352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本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摸索发现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都市乘火车去北京用

3、了12小时,火车小时约行45千米。该都市到北京大概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51估计一下大概是多少?(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精确的成果?能不能用我们此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报告) 提问: (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如何?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和412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相似点? 小结:两位数乘法笔算的措施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种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种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

4、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种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发散 .P7做一做 134216425362382 2214526912863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措施的基本上,自主摸索发现并掌握了(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理解了每一步乘的含义和积的书写位置。 第2学时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一、教学内容: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P8例2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措施,进一步结识0在乘

5、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措施。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措施。 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口算 407600033= 533=070=22= 407=472=4072= 0204090=527= 68504405= 笔算并说一说笔算的措施是什么? 7086=7908542= 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教学内容:笔算乘法 (二)摸索发现 、出示例2 如何计算1603= 能不能用我们此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

6、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1)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总结:可以用口算计算先算163=480,再在积的末尾再添1个0;或1648,再在积的末尾添写2个0 ()写竖式时,如何解决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如何拟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指名板演,其她学生在本上完毕。)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使学生通过自主摸索,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措施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独立计算1630 学生反馈讨论: ()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2)计算16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10630=3180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的

7、计算措施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来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种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种0 (三)巩固发散 教材P48做一做1、独立完毕指名板演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摸索,学生掌握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措施和书写格式,明确了计算时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来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种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种0。 第3学时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练习八4950 二、教学目的: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措施。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精确纯熟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8、。 三、教学重难点 精确纯熟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P93独立完毕后指名订正。 2、P46独立完毕后指名订正 3、08独立完毕后指名订正,说一说错误的因素。 4、P41独立完毕后指名板演订正 (二)指引练习 1、P495独立完毕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引:注意单位换算 2、59独立完毕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引:此题有两种思路,措施一:分别求每种套的价钱再加起来;措施二:先求每种各买一套总共花多少元,再求买三套的总价。 3、511独立完毕后先小组交流再报告 教师指引:此题有简便措施,由于500000,因此最后一款电话机521300不能购买,而

9、200-8=722008=920-198因此只要再用多余来的钱分别乘,即可求出还剩多少钱。 4、P01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措施再报告 教师指引:写出乘积最大算式的措施是:先拟定两数的最高为5、4;然后依次拟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余的最大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3、;剩余的0按题目要去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种因数);因此答案就是523=22360。 思考:如果乘积最小,又该如何? 教师指引:先找出两数的最高为2、;然后依次拟定下面的数字,把剩余的最小的数字放在被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二个因数):0;剩余的4、放在乘数上(从左数起第一种因数);因此答案就是342=690。(三)检测评价

10、 1、P47独立完毕后指名报告 、92独立完毕后指名报告 3、P49独立完毕后指名报告 4、P510独立完毕后指名报告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措施和书写格式,能精确纯熟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使计算变得纯熟,精确率有所提高。 第4学时积的变化规律 一、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P51例3 二、教学目的: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观测、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摸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在摸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

11、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学生完毕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0=20= (二)摸索发现 1、组织小组交流 2、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种因数不变,另一种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3、学生完毕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4=0=5 4、组织小组交流 引导概括:两数相乘,当一种因数不变,另一种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71 224=1724= 261=176= 观测算式。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 全班报告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两

12、数相乘,一种因数不变,另一种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三)巩固发散 1、两个数的乘积是120,其中一种因数乘4,另一种因数不变,这时积应当是(),如果另一种因数也乘4,这时的积应当是() 2、两个数相乘,一种因数除以5,要是积不变,另一种因数应当() 、在一种乘法算式中,一种因数不变,另一种因数乘8后,积变成424,本来的积是() 4、P51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毕后指名报告 5、P51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毕后指名报告 教师指引:措施有两种,措施一:先求出长20025(米)再用25460(平方米)措施二:由于宽扩大了3倍,在长不变的状况下,面积也扩大倍,203=60(平方米)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摸索出了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种因数不变,另一种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可以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此后好要多进行巩固练习。 第5学时两种常用的数量关系 一、教学内容: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