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倒塌灾害事故救援预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963530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物倒塌灾害事故救援预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建筑物倒塌灾害事故救援预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建筑物倒塌灾害事故救援预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建筑物倒塌灾害事故救援预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建筑物倒塌灾害事故救援预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物倒塌灾害事故救援预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物倒塌灾害事故救援预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物倒塌灾害事故救援预案建筑倒塌作为一种常见的安全事故,是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切实做好我省建筑物倒塌灾害事故抢险救援工作, 确保遇有发生重特大建筑类倒塌险情时,公安消防部队迅速出动 , 最大限度地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保护国家财产。现结合我省消防部队人员、装备及救援能力实际,制定此预案。一、指导思想针对建筑倒塌事故特点,立足现有装备、器材,积极探索建筑倒塌灾害事故中开展探测、破拆、起重、救助方面的救援对策,确保建筑倒塌事故发生时,消防部队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有效抢救被困人员。二、建筑物倒塌事故特点(一)突发性强,人员逃生难。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建筑倒塌事故随时可能发生,且事故

2、前兆很不明显,允许人员逃生的时间极短。(二)设施损坏,易引发次生灾害。突发性建筑倒塌事故,可能造成建筑内部燃气、供电等设施毁坏,导致火灾的发生,尤其是化工装臵等构筑物倒塌事故,极易形成连锁反应,引发有毒气(液)体泄漏和爆炸燃烧事故的发生。(三)人员伤亡重, 社会影响大。 建筑发生毁灭性倒塌事故,1人员伤亡惨重,社会负面影响大。(四)救援难度大,作战时间长。一旦发生大型建筑倒塌事故或由于地震等自然因素引起大片建筑倒塌,往往导致较多的人员伤亡,并次生灾害,救援难度极大。 由于被埋压待救的被困人员多,受装备限制,救援行动的有效性势必减弱,因此,灾后救助将是长时间的连续作战。三、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

3、一)火灾火灾条件下, 随着材料和构件燃烧、建筑承重构件也必定受到一定的影响,直到遇到局部的破坏或整个建筑物的倒塌。1、木结构。木质结构起火燃烧,表面碳化,削弱了荷载断面,不能承受原有的全部荷重,造成建筑结构局部或整体倒塌。2、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构件在400以上的中、高温条件下, 由于钢筋和混凝土的膨胀系数不同,致使两者的粘着力受到破坏而相互脱离,严重影响到构件的强度,造成部分构件变形或整体建筑倒塌。3、钢结构。钢结构发生火灾后,其构件的强度明显下降,当温度超过 500时,其强度已仅及正常值的一半。在构件自重和上面荷载的作用下,钢结构即发生扭曲、变形,导致建筑物倒塌。(二)人为原因1、在

4、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材料质量、施工技术等原因造2成建筑物坍塌。2、火灾扑救时,由于用水过量,楼层内大量积水且导致楼板上的堆放物资吸收了灭火用水,重量大大加重; 进入着火建筑物内的人员过多等导致建筑物的荷载过重,超过建筑物的承重能力;均可能造成建筑物倒塌。(三)自然灾害在地震、强台风、海啸、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袭击下,由于建筑物结构强度系数不够,也可导致建筑物倒塌。四、灾情设置某日 10 时,一在建三层住宅楼,每层面积150 平方米,总面积 450 平方米,由于建筑材料质量、 施工技术等原因,在施工时突然坍塌,造成 12 名施工人员被埋压。五、应急响应机制(一)辖区力量调度:

5、 灾情发生后,辖区支、大队按照制定的建筑物倒塌事故救援预案 ,调集辖区灭火力量赶赴现场,并提请政府启动重特大灾害事故处臵联动预案, 调集公安、环保、卫生、气象、供水、供电、城建、武警等相关联动单位参与救援。(二)协作区域力量调度: 当辖区灭火力量难以扑灭火灾时,支、大队 119 指挥中心立即请求总队灭火抢险救援指挥中心启3动协作区域救援机制。 总队灭火抢险救援指挥中心迅速启动总队建筑物倒塌事故救援预案 ,调集协作区域力量进行增援,并向省政府报告,提请启动海南省重特大灾害事故处臵联预案。(三)跨区域力量调度: 当灾情不断扩大, 协作区域增援力量不能控制灾害事故, 火场总指挥部立即命令总队抢险救援

6、指挥中心启动海南省消防部队跨区域增援应急救援预案 , 调集跨区域力量进行增援。(四)跨省增援力量调度: 当跨区域增援力量还不能控制并消灭灾害事故, 并有可能扩大灾害事故规模时, 由总队抢险救援指挥中心向公安部消防局请求增援。六、指挥机构坍塌事故发生后, 应成立现场总指挥部,对灾害事故实施统一指挥。现场总指挥部下设抢险救援组、现场警戒组、通信指挥组、宣传报道组、技术专家组、医疗救护组。(一)现场总指挥部总指挥员一人, 由到现场的省政府最高领导担任。 副总指挥由省政府秘书长、省公安厅长、省消防总队总队长、市(县)政府领导组成。其职责是:1、审批总体抢险救援方案;2、调动各种救援力量;43、调动各种

7、救援保障物资和交通工具;4、发布现场信息。(二) 抢险救援组组长由消防总队参谋长担任,成员由总队战训处长、增援支队、属地支、大队领导、特勤大队及属地供水、供电、煤气、急救等有关负责同志组成,其职责是:1、组织进行侦察、营救、灭火等战斗行动的落实;2、拟定救援实施方案;3、组织指挥供水、供电、急救等部门的协同作战;4、发布战斗行动命令。(三)现场警戒组:组长由属地市(县)公安局领导担任,成员由交警、巡警、武警支队的领导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现场的警戒、车辆疏通、治安秩序的维护和保证总指挥部领导的安全。(四)通信指挥组:组长由消防总队调度指挥中心主任担任。成员由电信局有关部门领导、 属地通信科科长、

8、 参谋组成, 其职责是负责现场有线、无线联络,并保障通信畅通。1、各级指挥部及各救援组织通信器材的配备现场总指挥部综合通信指挥车一部,车载通信器材 (手5提计算机一台、350 兆车载转信台一部、手持台五部、传真机一台、备用电源线300 米、手提扩音机二台) 。抢险救援组手持台四部,手提扩音器一部。属地基地调度室传真机一台,电话机三部, 基地台一部。现场各工作组手持台二部。2、无线通信频率使用规定现场总指挥部、抢险救援组、增援支(大)队、属地基地调度室之间使用CH1 355.075/365.075(由通信指挥车载转信台提供异频转信) 。现场总指挥部指挥现场各工作组(抢险救援组除外)以及参战的特勤

9、大队用CH2 355.200/365.200增援支队移动指挥部指挥本部力量,使用本支队频率CHX,其指挥机构设一部电台并入总指挥部CH1。3、通信的组织在首长和增援力量未到达救援现场前,通信工作由属地支队负责,调度室的两部电台一部用于与现场联络,一部用于与途中的本部车辆联络。 总队首长和增援力量陆续到达现场,通信工作由总队负责组织,属地支队协助。增援支、大队的指挥员直接加入 CH2通信网。4、各自的通信任务(1)与上级指挥部(首长)的通信6除使用有线电话外, 还可以用上级配属的电台加入指挥部的网路(如:公安厅的同频同播网)进行通信。( 2)与所属支、大、中队的通信,组建消防三级网:一级网( C

10、H1)主要用于保障现场总指挥部与城市消防中心与所属消防支队、大队、中队的固定台之间的联络。少数各支、大队指挥人员的手持电台也可加入该网。二级网(CH2)各灭火作战中火场指挥员手持电台之间的联络。三级网( CH4 CH12)各参战消防中队内部的所有通话。附:消防部队350MHZ无线频点使用表频点接收( RX)发送( TX)CH1365075355 075CH2365200355 200CH3(备用)365250355 250CH4358900358 900CH5359100359 100CH6359200359 200CH7360450360 450CH8360700360 700CH93595

11、00359 500CH10359750359 750CH11360750360 750CH12361000361 0007(五)宣传报道组:组长由总队宣传处处长担任。成员由属地支队政治处主任及当地新闻、 宣传部门的人员组成。其职责是搞好战前动员,掌握、收集情况,组织现场宣传、鼓动,做好宣传报道。(六)技术专家组:组长由总队防火监督部部长担任。 成员由消防、 建设设计院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职责是负责对抢险救援方案进行论证审查,及时解决处理抢险救援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总指挥部定下决心和实现决心提供科学依据。(七)医疗救护组:组长由省卫生局的领导担任。 成员由省卫生局医疗专家、 省

12、消防总队门诊部、 支队卫生队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 职责是负责现场中毒人员救护、处臵等工作。七、勤务保障勤务保障由总队、辖区支、大队后勤部门和当地政府组织。主要任务:(一)做好救援器材装备、工具的保障。(二)现场物资的保障。(三)灭火剂、油料的保障。(四)参战人员食宿的保障。8当需要急调用其他省(市、县)的救援物资时,由总队向公安部消防局请示。八、处置对策(一)灾情侦察1、主战中队力量到场后通过询问知情人,迅速了解掌握建筑物倒塌原因、部位;有无埋压人员、数量及埋压的大概位臵;有无易燃, 易爆及贵重物品等基本情况,并及时将侦察情况向现场指挥员报告。2、利用有毒气体探测仪等仪器设备,深入内部进行检测现场有无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等。3、在实施救援过程中,对建筑物进行不间断侦察,防止建筑物二次坍塌造成人员伤亡。 并准确标示出危险情况下, 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