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9581636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论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论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录第二章:我国现代设备管理的改革历程第四章:设备管理的重要性第五章:设备管理的发展方向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可靠性工程及管理科学出现了新的突破,现代设备的科学管理呈现了新的趋势,不再是狭义上的设备技术的管理,而是更广义的生产力的管理,把握这一新趋势,对于促进企业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因为管理是一个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设备是一个工厂的灵魂和获得利润的源泉,所以工厂的一切制度和运作方式都应以设备的正常运行为中心.而确保

2、设备能安全正常运行的前提是人才.所以设备的管理方式是确保设备正常高效运行的关键.任何制度规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和经营利润,而不是为了装饰,繁杂的各种制度有时不仅起不到发挥其预期的目的,而且还妨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还减退了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那么有一个契合实际的管理理念是多么的重要呀。设备管理的意义 为使设备寿命的费用达到最大经济的程度,而将适用于机器设备的工程技术,设备和财务经营等其他职能综合起来考虑。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护,改造

3、,更新直至保费)的科学管理。设备管理是对设备寿命中期全过程的管理,包括选择设备,正确使用设备,维护修理设备以及更新改造设备全过程的管理工作。设备运动过程可分为两种状态,即设备的物资运动状态和资金运动状态。设备的物资运动状态,是指设备从研究,设计,制造或从选购进厂验收投入生产领域开始。经使用,维护,修理,更新,改造直至报废推出生产领域的全过程,对这个过程的管理成为设备的技术管理:设备的资金运动形态,包括设备的最初投资,运行费用,折旧收益以及更新改造自己的措施和运用等,对这个过程的管理称为设备等经济管理。设备管理,即包括设备的技术管理,又包括设备的经济管理,设备的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是有联系,相互统

4、一的。我国现代设备管理的改革历程解放以来,我国工业交通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从事后维修、计划预修到综合管理,即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现代管理3个发展阶段。一、经验管理阶段(19491952年)从1949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之前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交企业一般都沿袭旧中国的设备管理模式,采用设备坏了再修的做法,处于事后维修的阶段。二、科学管理阶段(195370年代)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实施。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开展了以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这时,也全面引进了前苏联的设备管理制度。根据“计划预修制 (IIIIP)”的模式建立各级设备管理组织,培

5、训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骨干,按照修理周期结构安排设备的大修、中修、小修,推行“设备修理复杂系数”等一整套技术标准定额,把我国的设备管理从事后维修推进到定期计划预防修理阶段。由于实行预防维修,设备的故障停机大大减少,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工业骨干建设项目的顺利投产和正常运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泛滥,使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设备管理工作也蒙受了重大损失。当时,经济建设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重生产轻维修,挤掉设备维修,制造;重使用轻管理,设备管理机构被撤消,管理制度被废弃,“小马拉大车”,随意拼设备。其结果,导致设备大批失修、损坏,企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以后,1962年

6、开始了“三年调整”,直到文化革命之前,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纠正了挤维修、拼设备的错误,恢复和发展专业维修工厂和配件生产工厂,整修了遭到严重损伤的机器设备,恢复各种规章制度,使设备的技术状况很快得到好转,设备管理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同时在“以预防为主,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并重”方针的指导下,广大职工还创造了“专群结合,专管成线,群管成网”、“三好四会”、“润滑五定”、“定人定机”、“分级保养”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好经验、好办法,使我国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在“计划预修制”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改进和发展。三、现代管理阶段(80年代至今)6070年代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国际上设备管理的理

7、论与实践也出现了重大发展。我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失去了一个发展经济的好时机,设备管理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为我国发展经济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一些企业和行业率先起步,引进国外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途径。比如,1979年9月,机械工业部在长春第一汽车厂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厂试行日本“全员生产维修(TPM)”的经验。同年10月,机械工业部又派人去印度参加1979年国际设备工程会议,了解国外设备管理发展状况。从19791982年,该部先后在长春、株洲、银川、北京等地举办企业设备科长学习班,介绍英国设

8、备综合工程学,日本TPM等现代设备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一批企业试点推行,摸索经验。航空工业部从1980年开始连续举办设备综合管理培训班,用3年时间把所属企业的设备,副厂长、总工程师、机动科(处)长轮训了一遍。编译出版了“国外设备工程译文集”系统介绍国外设备管理。并且总结出171厂等抓设备更新改造、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典型经验广为宣传,普及现代设备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与此同时,许多行业、地区也逐步开展了这项工作。1981年4月,国务院领导对人大副委员长胡珏文先生加强设备管理工作的建议作了重要批示。从此,我国的设备管理工作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界的关注,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设备

9、管理的重要性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设备无论从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以及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体现上,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的保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优良而又经济的,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确保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增加花色品种,降低,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使企业获

10、得最高经济效益。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测,决定进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的设计、试制、加工、销售和等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无不体现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为赢得和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为企业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产品,设备管理是保证。设备管理水平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发生产先进产品,必须建立在企业具备先进设备及良好的管理水平之上。若疏于管理,用先进设备生产一般产品,会使生产成本增加,失去市场竞争能力,造成极大的浪费;有的先进设备带病运转,缺少零件,拆东墙补西墙,不能发挥全部设备的效能,降低

11、了设备利用率;有的设备损坏,停机停产,企业虽有先进的设备,不但没有发挥出优势,反而由于设备价高,运转费用大,成为沉重的,致使企业债台高筑,生产经营步履维艰。而一些设备管理好的企业,虽然没有国外的先进装备,由于管理水平高,设备运转状态良好、效率高,一样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也稳步增长。 设备管理是企业产量、质量、效率和交货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是按合同组织生产,以销定产。合同一经签订,即受到法律保护,无特殊情况不能变更,违约将受严厉的经济制裁。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设备运转状态作保证,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合同规定的。一旦违约,给企业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

12、失,还往往失去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设备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前提,没有安全生产,一切工作都可能是无用之功。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无不强调安全生产,紧抓常抓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强制性的,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根据有关安全事故的统计,除去个别人为因素,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设备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压力容器、动力运转设备、电器设备等管理不好则更是事故的隐患。要确保安全生产,必须有运转良好的设备,而良好的设备管理,也就消除了大多数事故隐患,杜绝了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 设备管理是企业提

13、高效益的基础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单地说,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1)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设备是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贯彻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加强设备管理一定要与企业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相结合,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新设备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保持高的设备利用

14、率,预防和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老设备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改善和提高装备素质,增强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企业内部多数人是围绕设备工作的。要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前提是要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3)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耗,如出现废品,原材料浪费更大。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也是永恒的主题。在设备运转过程中

15、,为维护设备正常运转,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资消耗。设备一般都有常备的零部件、易损件,设备管理不好,零部件消耗大,设备维修费用支出就高。尤其是进口设备,零部件的费用更高。设备运转一定的周期后还要进行大修,大修费在设备管理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支出,设备管理抓得好,设备大修理周期就可以延长,大修理费用在整个设备生命周期内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就可以下降,从而为降低生产成本打下基础。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1从企业处于社会结构的含义中可以归结为三个趋势11战略化趋势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日趋复杂,社会环境变幻莫测,企业与环境联系的日益紧密,设备管理所涉及到的因素日益增多、日趋复杂,加之企业竞争的日

16、趋激烈,集中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否制定和实现正确的战略构想,关系到这个企业的兴亡。就企业而言,过去企业家往往追求企业战略的稳定性、长期性,期望对企业的发展施以长远地影响。但事实证明,多变的技术革新浪潮,意想不到的环境变化,往往使追求“稳定性”的企业措手不及。企业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要在彻底了解和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订出最佳的企业战略。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长远打算,只顾眼前和一时的成就,便不可能持续发展,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企业惟有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才能战略制胜,才能不断壮大发展。现代中国企业已进入了由面向计划的传统管理到面向市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