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957853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第二实验小学李静众所周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当前,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正成

2、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事实上,学生的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都离不开个人的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建构。文科教育也必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我们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作如下探讨: 一、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涵义探究学习是50年代后半期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尤其是在理科教学的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这个主张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学说一样,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反映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方法,以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3、。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所谓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语文知识和应用语文知识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解决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

4、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其语文素养和优良个性。二、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根据探究对象和探究主体的不同,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自主学习模式。在传统教学中,语文知识是教师通过精心安排而传授给学生的,教师是主动给予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的。自主式学习则不同,学生是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而建构意义。自主学习模式分以下几个步骤:(一)设置情境,教师根据语文教材内容设置适宜于学生的帮助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

5、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意愿,教师鼓励学生表现其情绪,通过情绪的渲泄,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内驱力;(二)探索问题,在多元选择的问题情境中,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帮助学生澄清感受,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意义;(三)开发思维,学生努力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查资料、问同学、找老师),使新问题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引发思考,开启思维。学生中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争论,教师则不失时机地进行个别指导;(四)建构意义,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积极自主地学习老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把材料的意义内化成为自己的富有个性化的意义。坐井观天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教师在教学这篇

6、课文时,首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井底的青蛙为了证实小鸟说的话,它真的跳出了井底,它看到了什么?它会说些什么?会想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多元选择的问题情境中分别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研究方式,爱画的同学在画,想写的同学在写,会讲的同学在讲。有的同学画了这样一幅图:青蛙从井底跳出后,好奇地望着天空,绿茵茵的草坪上有人在放风筝,宽阔的公路上各种车辆来来往往有的学生这样说:“青蛙在小鸟的帮助下跳出井底,惊讶地对小鸟说,原来,天真的大得很哪!小鸟,谢谢你,你没有骗我,我请你游泳”还有的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底之后为题,用拼音夹汉字写出两百多字的文章,小作者通过想象,把青蛙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充

7、分表达出来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基础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2、主题探索模式。主题探索模式就是把关于语文教材的内容按照各种主题的形式来设计,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自由的探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主题来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造力。这种学习模式以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或知识体系为依据进行主题设计,当学生的学习还处于教初级的阶段时,主题探索一般从单篇课文中选题进行,主题的选题宜小,使学生具有可接受性,通过学习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充分表现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学生对草塘的景色和北大荒充满了

8、向往之情,教师可让学生以“北大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题,到图书馆和网上去查找有关介绍草塘、北大荒的图片、文字资料及有关赞美北大荒的创作歌曲和歌颂北大荒的建设者们的动人故事等。又如,学习难忘的一课,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中国伟人知多少”、“了解台湾”等为题,到网上和图书室查找、收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单元的课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往往由一条训练的主线贯穿起来,或是写人的,或是写景的,或是主要训练阅读能力的,或是主要训练写作能力的总之都有共通的地方。人教社第十册第一单元安排了海上日出、燕子、古诗三首等课文,这些课文着重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好,重点训练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读懂

9、一篇课文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设计出感兴趣的主题来,如“人与大自然”、“大作家笔下的春天和小作者眼里的春天”、“写景技巧ABC”等等。这种学习模式其步骤可归纳为:(一)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主题,把新材料提供给学生;(二)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三)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独立探索,或进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或上网查询,获取所需材料;(四)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自行设计主题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和内容;(五)教师组织召开成果汇报会,引导学生交流、评价、总结、反思。 3、合作探究模式。 当前,在小学语

10、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尤为重要。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写作训练,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实践中的某一事实进行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从而揭示社会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它是一种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比较复杂的具体任务的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起始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以小组分解学习、合作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初步掌握其研究的方法和要领,达成团对合作的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再采用个体研究、小组研讨和班级协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社会调查现场考察实验操作问题讨论资料收集归纳总结形成报告”等步骤,完成某一复杂主题的探究。

11、例如,在一个关于“水源污染调查”的主题中,学生必须采用组织化的方法,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定数个水源进行观察、取样、化验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和总结指出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在这项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观察、访谈、记录、安排时间、组织人员,选定有代表性的湖泊、河流,以及运用所学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对观察、座谈、化验等记录作出系统的分析、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书面的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了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目的。三、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策略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讲究教学策略,确保学生通过一定

12、的努力,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成果。1、引导发现,注重探究学习的尝试性。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指出:“想让你的雇员、学生或孩子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你自己树立成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角色榜样。”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

13、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教学麻雀,当教师讲到:“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小麻雀一事中,我们体会了伟大的母爱”时,随即有一个学生胆怯的说:“课文里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微笑地表扬了这们同学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时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被激活,大家再次深入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探究

14、、交流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亲子之情。”事实上,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2、加强讨论,注重自主探究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讨论可以锻炼学生敏捷深刻的思维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讲解的一切内容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学生往往用不着再进行思考”,“把学生的脑力劳动减轻到极限”,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因为真正的课堂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种“往孩子大脑中填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的做法,剥夺了学生思考的

15、机会,这样无异于“捆住他们的想象、幻想和创造的翅膀,往往使他们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的机器”。因此,成功的教师,往往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激起学生脑海的波澜”,把一系列问题带进课堂,促使学生积极探索。讨论用于课堂学习,往往能起到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记得于漪老师上听潮一课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把一系列的问题带进课堂,交给学生:文中怎样交待听潮的时间和地点?这样交待对描写潮声及作者听潮感受有什么作用?作者怎样描绘海潮来时的情景?从哪些角度调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渲染?创造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歌颂了大海怎样的性格: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用这些多角度、多视点的问题组织讨论,引发学生思考,

16、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各抒已见,争论探究,通过讨论、读书,再讨论、再读书,在讨论与读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解决了未经老师讲授的种种问题,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3、放手实践,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教师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学生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有可能自由表达。所以,自主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如:教学暮江吟,学生在学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同学提出“铺”字能否用其它动词呢?“瑟瑟”的意思是“碧绿”,能把“瑟瑟”换成“碧绿”呢?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