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形态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955406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形态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食品形态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食品形态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食品形态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食品形态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形态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形态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食品形态设计食品的主体设计只是形成食品的最初形态,成为后续设计的基本,所有设计、加工完毕后才称为完毕食品最后的定形。食品形态的形成重要取决于食品原料的组合设计和加工工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增进,缺一不可。1.原料定形原料赋予食品一定的质量、体积和基本风味,是食品加工定型的基本,而主体原料因其在配方中所占的比例大,在配方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食品配方设计时,一方面要拟定产品的基本形态,再在此基本上进行修饰。在食品配方中,除主体原料外,另一类被称为填充料的原料,一般是指加工生产中作为基本组分以变化产品性能或减少成本的固体物料。常用的填充料重要有多种淀粉、糊精等,有时也会使用面粉,其重要作用是增

2、长产品内容物含量与体积。2.工艺定形流态和半流态食品属无定形产品,如液态乳、酒类、蜂蜜、炼乳等。而固态食品外在的形重要是食品配方中所使用的原料在加工工艺过程中成型的,其定形方式有借助模具的成型,尚有手工成型、机械成型、挤压膨化成型等措施。食品加工方式有热加工、冷加工、非常压加工等,尚有某些加工新技术(如超微粉碎、微胶囊化)等,这些加工方式和技术对食品发挥着定形的作用。其中,让产品体积缩小的加工措施并不多,重要有粉碎、挤压和常压脱水等,而使产品体积增大的加工措施重要有膨化、膨松、膨胀和充气4种。李少华主编;喻敏,李莹,朱京波等副主编,食品加工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0,第311页第三节色香味

3、设计食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方面是其基本属性,即营养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是修饰性,涉及外观、组织和滋味,就是人们常说的色、香、味、形。色、香、味是食品的重要构成部分,不同的食品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因此对色香味设计的规定也不同。一、调色设计食品的调色设计是食品配方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在食品调色中,食品的着色、保色、发色和褪色是食品力-过程应当重点研究的内容。1调色原理()食品色泽对人的影响心理学家觉得。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色彩自身是没有灵魂的,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这是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一种色彩斑斓的世界中,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一旦视觉

4、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表9-食品颜色与人的感受食品的颜色感官印象食品的颜色感官印象白色营养、清爽、卫生、柔和奶油色甜、滋养、爽口、美昧灰色难吃、脏黄色滋养、美味粉红色甜、柔和暗黄色不新鲜、难吃红色甜、滋养、新鲜、味浓淡黄色清爽、凉爽紫红浓烈、甜、暖黄绿色清爽、新鲜淡褐色难吃、硬、暖暗黄绿不洁橙色甜、滋养、味浓、美味绿色新鲜暗橙色陈旧、硬、暖(2)食品色泽的变化褐变:褐变是食品比较普遍和较为常用的一种变色现象。食品的褐变按其发生的机理可分为酶促褐变和非酶褐变两大类。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的褐变作用。酶促褐变常用于水果和蔬菜等新鲜植物性食物

5、中,在大多数状况下,这种褐变是人们不但愿浮现的色泽变化。食品发生酶促褐变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即多酚类底物或一元酚、酚类氧化酶和氧,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欲控制食品中的酶促褐变,只需要变化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种即可。由于酶在45以上、pH在3.0如下的溶液中或加热都可以被钝化,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采用加热灭酶、酸钝化解决,或将含多酚类易褐变的原料浸泡在清水、糖水或盐水中,以隔绝空气等措施避免产品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的褐变。非酶褐变:非酶褐变重要涉及焦糖化反映和羰氨反映。焦糖化反映的基本条件是高温、碱性和高糖浓度,羰氨反映的条件重要有羰基、氨基、温度和水分。羰氨反映对食品的影响一是香气和色泽的产生。例如亮氨

6、酸与葡萄糖在高温下反映,可以产生令人愉悦的面包香,而在板栗、鱿鱼等食品生产储藏过程中和制糖生产中,就需要克制羰氨反映以减少褐变的发生。二是营养价值的减少。羰氨反映发生后,氨基酸与糖结合导致了营养成分的损失,蛋白质与糖结合的产物不易被酶运用,营养成分不被消化。三是抗氧化性的产生。羰氨反映中产生的褐变色素对油脂类自动氧化体现出抗氧化性,这重要是由于褐变反映中生成醛、酮等还原性中间产物。四是有毒物质的产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控制非酶褐变的发生,一是采用降温措施,二是采用亚硫酸解决,三是减少pH,四是减少产品含水量。五是尽量采用不易发生褐变的糖类,六是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褪色:食品的褪色重要是食品中

7、的色素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生的颜色变淡的一种现象。导致食品褪色的因素有诸多,较为常用的有光、高温、酸、碱、金属以及还原剂等。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应根据也许导致褪色的因素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采用避光的包装材料,减少加工、贮藏时的温度,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不使用金属器具等。(3)护色色素类物质都是由于具有生色团和助色团才干呈现各自的特性颜色,这些基团易被氧化、还原、络合,使基团的构造、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颜色发生变化或褪色。护色就是针对多种色素对这些因素的敏感限度,有目的地采用螯合、抗氧化、包埋、微胶囊化、色素改性等措施来保护食品的色泽。在采用护色措施前,一方面要清晰也许引起食品色泽变化的因素,才

8、干有针对性,如对于由多价金属离子引起的颜色变化,可加入某些对金属离子有络合能力的酸和盐类(如植酸、柠檬酸、三聚磷酸钠、柠檬酸钠、复合磷酸盐),运用它们与金属离子结合,从而削弱金属离子对色素的作用。色素的使用天然色素从安全、毒性来看,不仅安全性高,并且尚有一定营养及药理作用,但因其来源少、价格高、着色力差、性能不稳定,使用并不广泛。合成色素因其性能较为稳定,易于着色并可任意调色,色彩鲜艳,成本低廉,提取和使用以便而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具有毒性,因此在使用时有严格的限量。(1)色素的性能日落黄的耐高温性最稳定,另一方面是柠檬黄、胭脂红、苋菜红、诱惑红、亮蓝,而一胡萝卜素

9、、赤藓红、靛蓝对高温的稳定性较差。日落黄和柠檬黄在光照下较稳定,另一方面是苋菜红、诱惑红、胭脂红、亮蓝,p胡萝卜素、靛蓝、赤藓红则较差。日落黄、柠檬黄、苋菜红、诱惑红、胭脂红、一胡萝卜素、靛蓝等大部分色素耐氧化还原性能较差。在酸性或中性食品中,日落黄、柠檬黄、苋菜红、亮蓝的综合性能较好,B一胡萝卜素、靛蓝、赤藓红在酸性溶液中不够稳定,赤藓红甚至在H低于时会沉淀,而日落黄、柠檬黄、苋菜红、靛蓝在碱性溶液中易变色。所有的合成色素在还原剂的影响下几乎都会完全褪色。许多色素会被食品中的微生物分解而变色或褪色。因此,在使用色素时,应注意对添加色素的食品采取避光、避热、防酸、防碱、防盐、防氧化还原、防微生

10、物污染等措施。(2)色素溶液的配制一般见到的色素都是粉末状的,在配制色素溶液时,应根据食品的体系选用相应的溶剂。下面以水作为溶剂为例,阐明色素溶液配制的规定与注意事项。一般以水为溶剂时,先用少量冷水将色素调成稠浆状,再加温热水溶解,不断搅拌至所有溶解,然后冷却过滤,贮存于避光、耐腐蚀的容器中备用。配制色素应用蒸馏水或软化水,如用自来水,应将其煮沸冷却后使用。配制时应避免与铜、铁器具接触,储藏容器应采用玻璃、搪瓷、不锈钢等耐腐蚀的清洁容器。色素溶液一般配成1%5%的浓度,最高不超过10%。色素溶液应尽也许现配现用,配制好后尽量在48h内用完,如的确要保存,最佳用茶色玻璃瓶装好后,置于避光、避热、

11、冷暗处密封寄存。3.常用调色问题(1)常用问题与因素表9-2常用调色问题与因素常用问题产生因素色素沉淀用量超过最大溶解度或直接使用粉末色素色素与食品成分发生化学反映配制时溶剂用量过少饱和色素溶液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中使用过低使水溶性色素溶解度减少斑点色素未完全溶解,重要发生在固态食品中色素液体中存在沉淀物,重要是色素纯度不高或色素中具有杂质脂溶性或水溶性色素使用错误,水溶性色素使用于油脂食品,反之亦然水质不符合规定。水硬度过高、pH过低、无机盐浓度高褪色直接受光线照射在金属离子含量较高的食品中使用食品被微生物污染褪色在高热条件下使用在氧化环境中使用在具有还原剂的环境中使用强酸或强碱拼色错误(2)常

12、用错误与分析表9食品调色常用错误及因素分析常用错误因素分析没有量化没有进行色素添加量的设计,随意添加过量添加光线对色素的反射和散射的影响,追求鲜艳的颜色,随意添加天然色素,复配色素超量超限小朋友食品中使用合成色素忽视国标,利益驱使使用工业染料忽视国标和法律,明知故犯李少华主编;喻敏,李莹,朱京波等副主编,食品加工技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0,第312-31页二、调香设计食品风味是食品的重要特性之一,是一种食品区别于另一种食品的质量特征,被誉为食品的灵魂。所谓调香,是将芳香物质互相搭配在一起,由于各呈香成分的挥发性不同而呈阶段性挥发,香气类型不断变换,有顺序地刺激人的嗅觉神经,使其处在兴奋状态

13、,避免产生嗅觉疲劳,让人长期地感受到香气的美妙。调香对于不同的食品而言,分别有辅助、赋香、稳定、补充、替代或矫味作用,以弥补由于原料香气局限性、原料自身元香气、食品加工中的香气损失、天然产品因多种因素导致的香气不统一和不稳定、由于原料货源短缺或价格高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快乐气味等导致的产品缺陷。调香原理调香设计就是根据多种香精、香料和增香剂的特点,多种味觉与嗅觉现象,获得香气与风味之间的平衡,以谋求多种香精、香料和增香剂之间的和谐。()香气的形成生物合成:香气成分直接在动、植物生长过程中合成。一般天然的香气都是生物合成产生的。风味酶的作用:分为直接酶作用和间接酶作用。直接酶作用途径是指经过

14、酶的作用,底物转变为香气成分,如葱、蒜等香气的形成。间接酶作用途径又称为氧化作用途径,是酶先作用生成氧化剂,而后氧化剂对香气成分的前体物质进行氧化,最后身成香气物质,如红茶香气就是间接酶作用的成果。高温下的反映:重要有美拉德反映和高温分解。通过加热或烘烤解决,使前体物质变成香气成分,如面包的香气和肉香气等。许多食品诱人的香气属于这些反映产生的。(2)香气的稳定目前稳定食品香气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微胶囊包埋法,即运用半渗入性物质(纤维素、淀粉、糊精、CMC等)与较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或香气成分结合,将香气成分包埋起来,在食品微粒表面形成一种水分子能通过而香气成分不能通过的半透膜,这种包合物一般在干燥时形成,加水后又能将香气成分释放出来;另一种措施是物理吸附作用,即对某些不能用包埋法的香气成分通过物理吸附的措施,将食品中的香气成分吸附在某个载体上,如生产固体饮料时用蛋白质来吸附醇等。(3)香气的增强目前香气增强的一种途径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直接加入香料来增强食品的香气,另一种途径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香味增强剂来提高食品原有香味的香气强度。通过香气的增强,不仅能提高和充实食品的香气,并且也能改善或掩盖某些不快乐的气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