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9398961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1、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

2、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

3、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3)入世给我国环境保护带了新挑战 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通常所谓的入世。入世后,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发达国家会要求我们执行与之同样的高环境标准。这就要求国内企业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环境行为,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是

4、,高环境标准又会导致产品成本增加,降低产品竞争力,阻碍其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协调高质量环境保护标准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成为入世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面临的新挑战。4)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举措2、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地球环境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与人类息息相关。例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各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三、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迄今发现存在

5、智能生物的唯一天体。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着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CO2,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表上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甚至地壳的厚度也很适中,它厚到足以把岩浆覆盖在地下足够的深度,又薄到足以维持一定的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使地壳深部和浅部之间保持一定的物质交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正是由于具备了这种“优越”条件,所以地球才拥有生命。地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具备其他天体所不具备的上述条件。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是靠生命活动实现

6、的。如果没有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能,则来自太阳的辐射能将会散失。生命活动在太阳能的捕获与储存和地球表层物质的迁移转化方面的巨大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因此,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三、地球各圈层的发育地球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时候,是一个炙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化。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由H2、CH4、NH3和水蒸气等组成,是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圈。我们今天所见的地球各圈层,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发育才形成的。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大约在38亿年以前,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水。水分的蒸发和降雨,降低

7、了地表的温度,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地球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生命的出现。尽管对生命起源的机制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一般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因为当时还原性的大气圈还不能向地球提供必要的保护,使之免遭强烈紫外线的袭击。早期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取得能量,并在生命过程中放出CO2,逐渐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组成。到大约20亿年前,出现了更为进化的细菌和蓝藻等生物。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命过程光合作用,大气圈中首次出现O2。经过大约4亿年的积累,到距今16亿年以前,一个含氧的大气圈终于形成。性质极其活泼的O2对大气圈进行了一场“氧革命”,导致还原性的原始大气逐渐向含有CO2、

8、H2O和O3的氧化性大气转化。这一过程不仅进一步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而巨O3在高空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保护地球的臭氧层,为更高等的海洋生物进化和生命登陆创造了条件。生物的出现,将大气圈中大量的CO2转移到岩石圈中,形成了大量的碳酸盐岩石,不仅改变了岩石圈的组成,而且生物与岩石风化物的相互作用,在地表上形成了土壤。可见,土壤圈的形成是与生物圈息息相关、互相促进的。从地球各圈层发育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看到生物的能动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球今天的面貌是生物创造的。爱护和保护生物圈,就是爱护和保护地球的现在和未来。五、人类与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本课重点)一、人类与大气圈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9、,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非常特殊。此外,大气中还含有一些固态和液态杂质,主要是火山、地震、岩石风化、森林火灾和人为活动产生的烟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大气圈中另一种敏感的微量组分是甲烷,俗称沼气。目前

10、,其浓度低于百万分之二。如果其浓度过高,在现有的氧浓度下就会因闪电而燃烧。天然沼泽和人工的水稻田是产生甲烷的主要场所。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二、人类与水圈 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

11、开水。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按海陆之间的水量平衡计算,每年流经陆地进入海洋的总水量约为4104km3。但是,其中的70洪水径流,一般在一天至数天内宣泄入海,非人力可以挽留。另有流经无人区(如热带丛林和寒带冻原),无人问津。可供人类利用的稳定径流量只有0.7104km3。为了截取洪水径流,人们修筑了许多大小水库。然而,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国家水资源的分布都极不均匀,冰岛、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等国水资源丰富。而北非和中东许多国家,如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国,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因此径流量很小,人均和单位面积土地的

12、淡水占有量都极少。我国也属缺水国家。三、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

13、,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尽管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四、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毫无困难地把人送上10km的高空,把少数人发射到月球上作短暂的停留,数以百计的人造卫星在轨道上作环球飞行,少数航天器甚至飞向火星和更遥远的星系。然而人类向地球内部的进军却困难得多,迄今只

14、有少数钻孔能达到10km的深度。但是人类的种种活动毕竟给岩石圈带来一定影响,在某些地方这种影响还相当强烈,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 从人类全部历史来看,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的历史尚不足200年。历史上长期使用的燃料是薪柴、木炭、作物秸秆。进入20世纪以后,煤炭才开始占主导地位。石油更是一个后来者,从1920年起其开采量大幅度上升,开始了能源供应的“石油时代”。 化石燃料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为了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把能源消费从不可再生能源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因为新能源的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

15、如核聚变与太阳能发电等)也要消耗大量能量,现存的能源应该用以实现这种转变。因此,未来几十年能源的利用可能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 人类开发利用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之,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五、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的发育经历了大约30亿年的历程。从30亿年前出现原始细菌开始,2

16、0亿年前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固氮生物,释放出氧气,并在约16亿年前形成了含氧气的大气圈。陆续出现了多细胞生物(7亿年前),无脊椎动物(5亿年前),以及哺乳类动物(2亿年前),见表1-2。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壳的变化、气候的变异和其他种种原因,有些物种消亡了,新的物种产生了,形成了今天由大约107物种组成的五彩缤纷的生物圈。在大约46亿年的地球史中,虽然生命史历时很长,大约有30多亿年,但人类的出现只是最近的现象。如果地球是一位百岁老人,则人类的“年龄”只有20d。人类作为生物圈的新成员,在其历史99以上的时间里,同大自然的威严相比,她一直是个弱者,是生物圈里谦恭的成员。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