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中医概念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939543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几个中医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几个中医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几个中医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几个中医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几个中医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几个中医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几个中医概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它的含义, 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 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子午流注射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 12 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 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 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 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 12 个时辰 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 即经所谓刺

2、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 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子时 (23 点至1 点),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 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 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 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这个时辰养肝血(阴)最好。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 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 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

3、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 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 倦怠而躁,易生肝病。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 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 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 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 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辰时 (7 点至 9 点),胃经最旺。所以,人在 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 胃火

4、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 7 点清胃火。胃寒者 7点养胃健脾。已时 (9 点至 11 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 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 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 脾虚者 9点健脾;湿盛者 9 点利湿。午时 (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 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 11 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未时 (13 点至15 点),小肠经最旺。小肠

5、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 送人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 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申时 (15 点至17 点),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 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 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酉时 (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 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 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戌时 (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 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

6、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 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 闷热者戌时滋心阴。亥时 (21 点至23 点),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 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 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 行调理。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简易歌诀:寅时气血注入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 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二、五运六气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 移

7、; “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古代医家据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 ”。 前人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中医界内有一句话可说明其重要性: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变化 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 冬季肾病较多。从五运来说,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的春季。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 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多为其

8、特 点。火为二运,相当于每年的夏季,由于火在天为热,在脏为心,故每年夏季在 气候变化以火热变化较大,在人体以心气变化为著,心病较多为其特点。土为三 运,相当于每年夏秋之季,由于土在天为湿,在脏为脾,故每年夏秋之间,在气 候变化上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在人体以脾气变化为著;脾病较多为其特点。金 为四运,相当于每年的秋季,由于金在天为燥,在脏为肺,故每年秋季气候变化 以燥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肺气变化为著,肺病较多为其特点。水为五运,相当 于每年的冬季,由于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故每年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在人体 肾气变化为著,肾病、关节疾病较多为其特点。从六气来说,与五运基本相似。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

9、,相当于每年的初 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的暮 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 年的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 每年的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五之气为阳明燥 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病居多。终之气 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的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总之,我们可以根据运气中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发生的大致情 况。三、脏腑脏腑(或五脏六腑)是中医对内脏的总称。根据素问 五脏别论篇,“脏” 指的是人

10、体内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主要功能为受乘和传化水谷并积存精气;以及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为生化 和蓄存精气。中医的脏腑,与西医提出的脏腑的生理结构并非相同。“象”指的是五脏六 腑发挥功能时所呈现的表象。结合阴阳五行及脏象学说,五脏六腑的机能,可视 为一种“表里对立”和“生化克制”的作用,以“脏”为“里”,以“腑”为 “表”,并归纳出各个脏腑的表里对立关系;若整合脏腑于阴阳学说,则相对于 腑时,脏属阴。根据素问 金匮真言论篇,“肝、心、脾、肺、肾皆为阴也。”火r腎心水生肺剋金大腸T1T此外,除了五脏,“心包络”亦为脏,与六腑中的三焦相表里;由于病理变 化与心

11、相似,亦常于针灸以外的医术中视为心的外围,故亦归属于心。还有脑、 髓、骨、脉、子宫(女子胞),统称为“奇恒之腑”,由于它们功能似脏非脏,似 腑非腑,形同于腑,其功能又似脏,故取此一统称。脏腑在生理上的功能特点具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如脏有病多见虚证;腑 有病多见实证;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每个脏腑各有它的功能活动 并通过经络、营卫、血气等彼此连络及互相协调平衡以维持生命。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 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 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

12、主运化、生血、统血的 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 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 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 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 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 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 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 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

13、的上亢。脾属土, 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 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 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 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 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 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 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 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

14、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五 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 义卷二)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 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 经图翼五行统论)。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如木行中更具火土 金水成分,余类推。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 调节机制。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 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 方面的生理效能。

15、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 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脏与脏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 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 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 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 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 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

16、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 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 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 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 失调,称“心肾不交”。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 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 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 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 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