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934405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 ( R# f( Q/ ?2 |2 |/ R7 O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它具有制造方便、选材面广、适应性强、处理量大、清洗方便、运行可靠、能承受高温、高压等优点,在许多工业部门中大量使用,尤其是在石油、化工、热能、动力等工业部门所使用的换热器中,管壳式换热器居主导地位。为此,本节将对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予以讨论。 (一)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与系列标准 鉴于管壳式换热器应用极广,为便于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有关部门已制定了管壳式换热器系列标准。 & * M u( r7 K1 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参数和型号表示方法 2 h4 N+ p5 C% s8 U(1

2、)基本参数管壳式换热器的基本参数包括: / B* ) L) R- a: w5 K6 l; g8 S( P( m+ I D公称换热面积 ; 公称直径 ; 3 A ?2 A! u4 4 y公称压力 ; 换热器管长度 ; V( x. O5 D$ S# T+ j. w# g换热管规格; / z5 K2 j- Q3 l3 Z9 v管程数 。 (2)型号表示方法管壳式换热器的型号由五部分组成: 1 D+ o L+ q0 M5 M v+ 1换热器代号 * / |- K x; r: d4 x# Q: x4 R0 u2公称直径DN,mm; 3管程数:; 4公称压力PN,MPa; d+ q0 g q$ k! R2

3、 d5公称换热面积SN,m2。 例如 800mm、 0.6MPa的单管程、换热面积为110m2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型号为:G800 I-0.6-110 . G! 3 t9 x- d2 rG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代号。 2管壳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及浮头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列于附录中,其它形式的管壳式换热器的系列标准可参考有关手册。 / V% C+ a# + X4 c$ X2 e(二)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 换热器的设计是通过计算,确定经济合理的传热面积及换热器的其它有关尺寸,以完成生产中所要求的传热任务。 1设计的基本原则 0 b7 x# K/ - N/ M9 _(1)流体流径的选择

4、流体流径的选择是指在管程和壳程各走哪一种流体,此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下面以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例,介绍一些选择的原则。 ! B7 t+ a1 l. J不洁净和易结垢的流体宜走管程,因为管程清洗比较方便。 腐蚀性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免管子和壳体同时被腐蚀,且管程便于检修与更换。 , F( D L3 N D压力高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免壳体受压,可节省壳体金属消耗量。 - M7 x! 3 S4 h( b0 v! Y被冷却的流体宜走壳程,可利用壳体对外的散热作用,增强冷却效果。 饱和蒸汽宜走壳程,以便于及时排除冷凝液,且蒸汽较洁净,一般不需清洗。 : k0 M8 u) T9 R1 Y v4 R- h5

5、q有毒易污染的流体宜走管程,以减少泄漏量。 : d0 Z r% r+ _/ V8 V流量小或粘度大的流体宜走壳程,因流体在有折流挡板的壳程中流动,由于流速和流向的不断改变,在低Re(Re100)下即可达到湍流,以提高传热系数。 若两流体温差较大,宜使对流传热系数大的流体走壳程,因壁面温度与大的流体接近,以减小管壁与壳壁的温差,减小温差应力。 以上讨论的原则并不是绝对的,对具体的流体来说,上述原则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在选择流体的流径时,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确定。 (2)流体流速的选择流体流速的选择涉及到传热系数、流动阻力及换热器结构等方面。增大流速,可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

6、垢的形成,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但同时使流动阻力加大,动力消耗增多;选择高流速,使管子的数目减小,对一定换热面积,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管子或增加程数,管子太长不利于清洗,单程变为多程使平均传热温差下降。因此,一般需通过多方面权衡选择适宜的流速。表4-14至表4-16列出了常用的流速范围,可供设计时参考。选择流速时,应尽可能避免在层流下流动。 表4-14 管壳式换热器中常用的流速范围 流体的种类 一般流体 易结垢液体 气体 . J2 Z+ L1 | 7 J流速,m/s 管程 0.5 3.0 1.0 5.0 30 壳程 0.2 1.5 0.5 3.0 15 表4-15 管壳式换热器中不同粘度液体的常用流速

7、 液体粘度,mPas 1500 1500 500 500 100 100 35 35 1 1 最大流速,m/s 0.6 0.75 1.1 1.5 1.8 2.4 表4-16 管壳式换热器中易燃、易爆液体的安全允许速度 液体名称 乙醚、二硫化碳、苯 甲醇、乙醇、汽油 丙酮 , z 7 f) p, z - l4 g8 l c安全允许速度,m/s 1 2 3 10 5 2 z0 Y% q2 i4 7 A0 Z; _(3)冷却介质(或加热介质)终温的选择在换热器的设计中,进、出换热器物料的温度一般是由工艺确定的,而冷却介质(或加热介质)的进口温度一般为已知,出口温度则由设计者确定。如用冷却水冷却某种热

8、流体,水的进口温度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出估计,而出口温度需经过经济权衡确定。为了节约用水,可使水的出口温度高些,但所需传热面积加大;反之,为减小传热面积,则可增加水量,降低出口温度。一般来说,设计时冷却水的温度差可取510。缺水地区可选用较大温差,水源丰富地区可选用较小的温差。若用加热介质加热冷流体,可按同样的原则选择加热介质的出口温度。 (4)管子的规格和管间距 管子规格管子规格的选择包括管径和管长。目前试行的管壳式换热器系列只采用252.5mm及192mm两种管径规格的换热管。对于洁净的流体,可选择小管径,对于易结垢或不洁净的流体,可选择大管径。管长的选择以清理方便和合理使用管材为原则。我

9、国生产的标准钢管长度为 6m,故系列标准中管长有 1.5、2、3 和 6m 四种。此外管长 和壳径 的比例应适当,一般 为46。 管间距管子的中心距 t 称为管间距,管间距小,有利于提高传热系数,且设备紧凑。但由于制造上的限制,一般 , 为管的外径。常用的 与 的对比关系见表4-17。 表4-17 管壳式换热器 与 的关系 换热管外径 ,mm 10 14 19 25 32 38 45 57 换热管中心距 ,mm 14 19 25 32 40 48 57 72 (5)管程和壳程数的确定 管程数的确定当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较大而管子又不能很长时,就得排列较多的管子,为了提高流体在管内的流速,需将管束分

10、程。但是程数过多,导致管程流动阻力加大,动力能耗增大,同时多程会使平均温差下降,设计时应权衡考虑。管壳式换热器系列标准中管程数有 1、2、4、6 四种。采用多程时,通常应使每程的管子数相等。 管程数 可按下式计算,即 (4-114) 式中 . h$ O# $ , i! B管程内流体的适宜速度,m/s; 管程内流体的实际速度,m/s。 壳程数的确定当温度差校正系数 时,应采用壳方多程。壳方多程可通过安装与管束平行的隔板来实现。流体在壳内流经的次数称壳程数。但由于壳程隔板在制造、安装和检修方面都很困难,故一般不宜采用。常用的方法是将几个换热器串联使用,以代替壳方多程。 + m/ Z V- u1 a

11、8 H/ M; a, j(6)折流档板的选用安装折流挡板的目的是为了加大壳程流体的速度,使湍动程度加剧,提高壳程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 折流挡板有弓形、圆盘形、分流形等形式,其中以弓形挡板应用最多。挡板的形状和间距对壳程流体的流动和传热有重要的影响。弓形挡板的弓形缺口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传热,还往往会增加流动阻力。通常切去的弓形高度为外壳内径的1040%,常用的为 20%和25% 两种。挡板应按等间距布置,挡板最小间距应不小于壳体内径的1/5,且不小于50mm;最大间距不应大于壳体内径。系列标准中采用的板间距为:固定管板式有150、300 和600mm 三种;浮头式有150、200、300、480

12、和 600mm五种。板间距过小,不便于制造和检修,阻力也较大;板间距过大,流体难于垂直流过管束,使对流传热系数下降。 ( E, R9 c6 e; s5 F8 l y挡板弓形缺口及板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如图片4-54所示。为了使所有的折流挡板能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通常采用拉杆和定距管结构。 【图片4-54】挡板缺口高度及板间距的影响。 % _0 k0 7 G4 l# P5 r$ |3 L0 Z【播放动画4-3】挡板缺口高度及板间距的影响。 $ # H0 5 J3 z5 p应予指出,换热器的折流构件除通用的折流档板外,还有其它一些型式,如近年来开发出的折流盘等,详细介绍见有关专业书籍。 + F6

13、k7 b9 V, x& , P: O(7)外壳直径的确定换热器壳体的直径可采用作图法确定,即根据计算出的实际管数、管长、管中心距及管子的排列方式等,通过作图得出管板直径,换热器壳体的内径应等于或稍大于管板的直径。但当管数较多又需要反复计算时,用作图法就太麻烦。一般在初步设计中,可参考壳体系列标准或通过估算初选外壳直径,待全部设计完成后,再用作图法画出管子的排列图。为使管子排列均匀,防止流体走“短路”,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管子或安排一些拉杆。 / i. l0 _# _- z* # O7 L5 I初步设计可用下式估算外壳直径: 9 o* c0 n3 |9 X: Y4 % h- (4-115) ( W

14、$ t- V) ! e% 式中 5 K( ?: m3 E2 s) W, Y6 b壳体直径,m; 管中心距,m; , J s$ A: j8 m5 H位于管束中心线上的管数; 管束中心线上最外层管的中心至壳体内壁的距离,一般取 ,m 。 3 N; J7 6 t8 i! q2 值可由下面公式估算: 管子按正三角形排列 - 0 w1 I5 g$ H(4-116) , O 7 I9 I G管子按正方形排列 0 y+ R, i3 J. F2 ?1 h9 S(4-117) 式中 n为换热器的总管数。 ! w4 & Z5 M( l# 1 v应予指出,按上述方法计算出壳内径后应圆整,壳体标准常用的有159、27

15、3、400、500、 600、800、1000、1100、1200 等。 + y$ a2 I$ s& S. p. l1 j) 4 A o(8)流体通过换热器的流动阻力(压降)计算流体流经管壳式换热器的阻力,应按管程和壳程分别计算。 / - O# _7 & A2 R管程流动阻力计算对于多管程换热器,其总阻力 为各程直管阻力、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相比之下,进、出口阻力较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因此,管程总阻力的计算公式为 (4-118) , L6 ?1 L # v式中 5 _$ C6 b/ f/ x1 因直管摩擦阻力引起的压降,Pa; 因回弯阻力引起的压降,Pa; / l; h% , j! g4 Q I/ n$ |) q d6 a管程结垢校正系数,无因次,对 mm的管子 ,对 mm的管子 ; 串联的壳程数; 管程数。 式4-118中的直管阻力可按一般摩擦阻力公式计算;回弯阻力由下面经验公式估算,即 0 q0 Z5 _% R2 $ M5 2 B(4-119) 壳程流动阻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