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诗》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9260174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诗》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诗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饮酒(其五)一、导入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二、诵读理解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复习五柳先生传的文学常识)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

2、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了?“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明确:喧:吵闹的声音。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辨:说明。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人的自然本性。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

3、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三、当堂背诵行路难一、导入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二、朗读1、指名朗读。2、全班齐读。三、思考探究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明确: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比喻和象征。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

5、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四、背诵课堂抽背。已亥杂诗一、导入龚自珍曾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二、朗读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2、教师范读三、探究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6、的思想感情?明确:1、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离开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3、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四、背诵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导入展示杜甫草堂原貌图片,简不简陋?这样的大诗人为什么住在这样简陋的草堂当中?他处境悲凉,内心绝望吗?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

7、感。二、朗读老师示读。学生再读。三、思考探究1、本诗中还有哪些疑难未解的字词?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3、诗中哪写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4、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的崇高理想?明确:1、虚词: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渐渐。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实词: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2、秋风破屋惨群童抱茅悲长夜难眠哀广厦庇寒一愿3、“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粗犷有力,壮阔深达。4、不记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事世情怀。5、各抒己见。四、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