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公众舆论》读后感

M****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64KB
约5页
文档ID:479248982
《公众舆论》读后感_第1页
1/5

我读《公众舆论》李普曼(1889- 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 年的卓越新闻工作使他 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的学者之一李普曼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学新闻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 对新闻界的贡献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其后很多的学者所提出的理论无不渗透 着他的观念李普曼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公众舆论》,这部著作诞生于 1922 年, 虽时隔近一个世纪,但不论什么时候重读,依然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深感启迪 他用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用从事作家的对文字的灵动驾驭,以 及对新闻事件的烂熟于心和历史把握,成就了这部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一.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二十八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有关公众舆论 的相关知识,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 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 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 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 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 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作者以众多实例展示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巨大差别,将外 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虚假的世界和人们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做了区分我们对 于现实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东西,并非真实反映,而我们自身的 诸多限制条件决定了我们很难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加之我们头脑中先入为主的 成见,问题变得更加不可把握这些内容,即是作者在接下来重点分析的问题— 到底是那些因素导致了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困难二.李普曼—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纵观本书内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李普曼对公众舆论的质疑,认为 “真实的外部世界”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李普曼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两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觉得李普曼的这个观点在全书中大致可 以总结如下:1. 客观障碍即外部因素对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影响在《公众舆论》一书中,为了解答“舆论”到底如何形成的问题,作者首先 研究了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过程,这部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二章到第五 章,从四个方面讲述了这些外部因素对我们认识世界的影响其一是“审查与保密”作者从法德战争入手,通过描述战时的一些信息控 制管理手段,意在说明审查与保密对我们接近真实世界的影响。

书中说到,“当 局并没有让公众对将军们了解的所有事实真相发挥影响,而只是向他们展示了某 些事实,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才最有可能稳定人心”,“一帮能够阻止人们独立观察 事变的人,在按照自己的目的编排新闻他们利用权力,只把他们想让公众了解 的事态塞给协约国公众”,“通过控制所有的前线消息,总参谋部便推出了一副与 这种战略相称的战略景观”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有关部门的审查与保密是限制 我们了解真相的重要因素,为了进行某种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实之间设置某 些屏障而且毫无疑问,这一事实并没有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将近一百年的历 史变迁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我们无时无刻接受着经过有关部门审查和过滤的 新闻报道与信息资源,尤其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之时感觉会更加深刻其二是“交往与机会”作者主要是从社交范围和收入水平两方面来分析其 对我们认识真实的外部世界的影响不言而喻,每个人的社交范围必定深刻地影 响其了解世界的范围与准确性,正如书中所说,“社交圈子在我们与世界的精神 联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多么倾向于把可以接受的观点弄的一成不变,然 后决定如何对它进行评价同时,收入水平的高低,对于我们同外部世界的接 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个人的收入和共同体的收入决定着交流的状 况”。

在我看来,这一观点与后来学者提出的“知沟假说”针对的是同一个问题, 即信息状况与主体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经济地位高的人群具有更多接近真 实世界的条件其三是“时间与注意力”我们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 太短暂了,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外部世界,我们只能借助媒介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 界但是,遗憾的是,通过文中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我们直接面对看不 见的环境的信息时,要想从它那里得到一切最有利的判断,每天用那点时间就太 少了”所以说,这两方面也是限制我们接近真实世界的原因其四是“速度、词语和清晰度” 这方面我们应该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们 要表达的意思在听者那里呈现的是另外的意思,即所谓的辞不达意正如书中所 说,“因为语言决不是一个完美的达意工具词语和货币一样是需要反复流通的, 它今天会激发出一种想象,明天又会激发出另一种想象同一个词语在记者与读 者的头脑中是否能唤起同一个想象,这谁都没有把握”在编码和译码的过程中 我们遗失了大量信息以至于难以做到全面真实,字数的限制令我们的表达捉襟见 肘,面对一篇短达数百字的新闻报道,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也许只算得上真实情况 的千分之一综上所述,“与我们的公众舆论有关的环境是通过许多渠道折射出来的:通 过源头上的检查与保密,通过另一端的物质与社会障碍,通过飘忽的注意力,通 过贫乏的语言,通过涣散的精神,通过无意识的感情丛,通过耗损、暴力和千篇 一律。

这是一些妨碍我们进入环境的限制因素,此外还有事实本身的朦胧与复杂, 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和公正性,用误人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 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人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没有什么总结比 李普曼的这段经典总结更让人回味无穷了2. 主观障碍即内部因素对我们认识世界的影响在阐释了解世界的主观障碍时李普曼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概念,即“刻板成 见”所谓刻板成见,我的理解是,某个事物当你还没有经历它时已被告知了它 的模样,而后你就一直这样设想它,直到你某一天真的去经历它当你经历它的 时候,我们以前的这些“习惯的看法”决定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事实李普曼在开始就提出“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 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 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的确,每个人被注入的刻板成见是不 同的,因而导致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更确切地说,他们生活在同一个世 界里,但是,他们思考和感觉的却是不同的世界书中提到,大多数时候,我 们是先定义后理解生活中一很普遍的例子是,人们在见到陌生人后总喜欢询问 对方的家乡,进而用之前对这一地域人个体的特点推测衡量眼前的对象。

但这种 行为的可靠性却十分脆弱人们已经形成这样的认知习惯,即使知道这一点也难 以改变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人们总是拿着自己已 认识的事物认识新事物,很多时候我们还乐此不疲地愿意将他们分类整理,归纳 出许多并不准确的特点,所有这一切就是成见它不但保证不了人们所了解到的 信息的准确和真实,大部分时候还会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在我看来,限制人们认 识世界的自身因素的核心就是脑中固有的成见由以上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分析使我们看到,我们的舆论所涉及的现实 环境是在许多方面受到阻扰的,正如李普曼先生所说的,“我们不带成见的去了 解情况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且我们还经常受到干扰”所以说,人们通过 自己的实践形成理性的舆论并驾驭世界几乎是无望的,即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二.互联网时代能否让公众舆论成为可能前文总结了李普曼对于公众舆论的质疑,他为我们展示的是报业时代公众舆 论的面貌,经过 100 年左右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手段 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群,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互联网的出现它的出现是具有革命 意义的,它不仅是对以往所有媒介技术的整合和发展,而且深刻改变了人类认识 世界和社会交往的方式,对我们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不禁 要问,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否让公众舆论成为可能?就此我来做一下简要的分析首先,我觉得,互联网时代成见对公众的影响在减少书中提到,人们天生 都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对一事物持有固定的态度可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影 响就没有那么明显了网上一件事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往往按照自己的成 见来评判议论,可是,网上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瞬间可以传遍大江南比,这时, 来自众多网友的多元化声音会使公众理性的思考,权衡之后,会抛弃原有的错误 成见但在报业时代相对闭塞的环境下,由于公众不能够迅速全面的掌握各种资 讯,使得一直抱着自己固有的成见看待事物其次,公众有时先于媒体引发舆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公众无不密 切关注与自身有切身利益关系的事情,纵观往年舆情趋势,我们可以发现,引发 公众关注最多的便是民生问题,比如“过劳死”事件,一经微博传播,便引起了 强烈的反响,这里并没有媒体的大肆渲染,完全是公众自发形成讨论的,反而是 公众的注意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从而形成舆论态势最后,我觉得互联网使公众容易接近公众事务通过网络,公众可以方便的 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虽然网络面对的审查比较严格,除了一些色情、暴力及一些不健康内容限制传播外,每一个网民完全都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反映到网络上,来供大家参考和讨论,很多这样渠道得出的民意往往会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

以上三方面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在互联网时代使几乎不可能的公众舆论一 步步接近可能互联网以一种强劲的势头推进现代信息社会的透明化进程,而这 对于无论是公众舆论还是民主政治的意义都是革命性的,是有积极意义的以上就是我对《公众舆论》这本书读后的感想,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即 李普曼的舆论观和新时期对其赋予的意义其中有很多不妥之处,有待在以后的 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觉悟,以获得更多的感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