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与学校课程评价方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9193192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与学校课程评价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方与学校课程评价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方与学校课程评价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方与学校课程评价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方与学校课程评价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与学校课程评价方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方与学校课程评价方案 学校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标准与地方课程资源的结合与融合,学校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体现浓厚的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将依据国家基础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资源,积极落实地方课程开设要求,认真做好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项目目标 1通过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形成我校一支良好的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

2、成我校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队伍及评价体系。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二、教学原则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2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

3、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差异性、主体性。三、主要措施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地方课程的开设与学校课程开发。2制定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把地方课程的开设与学校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4评估学生对学校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5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学校课程。6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

4、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学校课程。四、教学评价1教师评价:(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4)教导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2、学生评价:(1)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可采用书面考查方式,也可以采用活动表现评级、特长发展实际情况评级或竞赛成绩等多种方式灵活评价,一般按照“考核+考勤”的办法来评价。(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A”、“B”、“C”、“D”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3)

5、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五、课程管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现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1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各门课程的选课人数等,以便于规划实施学校课程。2学校对已开发的学校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3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4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自已组织学生,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6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7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已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学校课程教学。8每学期召开一次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9.学校每学期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先进教师进行奖励。地方与学校课程评价方案陈家顶小学201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