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916139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二、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单元说明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同样工夫在诗外。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从根本上说,最要紧的是从整体上丰富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培养想像、联想能力等,然而这不是语文一门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任务。领悟欣赏诗歌的一些规律,把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也有重大的作用,而这是语文课应该而且可以完成的任务。因此,这个单元把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切合实际地定为教学目标。当然,欣赏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从多种角度入手,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2、。教学目标中规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只是适应教学需要,无意规定欣赏这个单元诗歌只能用这两种方法。学生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该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个字十分重要,对它们应有正确理解。“意”,有人认为是作者之“意”,也有人认为是读者之“意”。后者的看法更合理些。“志”,有人认为是作者之“志”,也有人认为是作品之“志”,还有人认为是“记载”的意思。这三种意见并无本质的不同,都可以视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逆”,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总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

3、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不难看出,“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这种欣赏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玉谿生诗年谱会笺本)鲁

4、迅说得更为精辟:“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当然,“知人论世”是围绕着审美来进行的。清人黄子云说:“当于吟咏之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或得或丧,若存若亡。”(野鸿诗的)推测作者境遇要结合审美吟咏,否则成了堆积材料史实,反而会破坏对诗歌的欣赏。这一单元的“赏析指导”,重点介绍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有关知识和赏析方法,写得有理有据,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运用这种赏析方法去欣赏诗歌。在“赏析

5、示例”中,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为例,作了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的示范,供学生参考借鉴。“自主赏析”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共包括四首诗歌。这些诗歌都适于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欣赏。屈原一心革新政治,努力使楚国强盛起来,却遭到保守派的打击和迫害,他为追求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这种人生悲剧,正折射于湘夫人执著、缠绵、哀怨的爱情悲剧之中。鲍照生活于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有一身本事却因出身寒微而郁郁不得志,这促使鲍照把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抒发在拟行路难中。杜甫从年轻时起就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腐败的封建政治,动乱不已的社会现实,却不仅使杜甫的政治理想破灭,而且生活也

6、陷于困顿。杜甫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与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熔铸在一起,表现在蜀相一诗中。陆游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都渴望恢复中原、报国杀敌,对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自己的报国壮志付诸东流充满愤恨。书愤就是抒发这种愤恨感情的作品之一。我国古代理论家说过,“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这四首诗便是典型的例证。因此,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以顺利地探究这些诗的意旨。至于“以意逆志”的方法,适用于一切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当然也适用于这四首诗。“自主赏析”的课文后面,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指导学生在欣赏诗歌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每篇课文后的最后一道题往往是比较阅读,这对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眼界,有一定好处。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课文的背景资料和信息。这对学生欣赏课文很有帮助。这个单元的“推荐作品”,推荐了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五首诗,供学生课外欣赏。这些都是名家名作,指导学生在课外读读背背,不无裨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