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9155707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儒家学派的历史(一)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一一前四百七十九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二)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三)汉代初期,道家的“黄老之学”占统治地位,到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四)到明清之际,一些民主志士对儒学进行了批判。二、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周游列国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

2、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

3、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5。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仁者爱人

4、”“克己复礼”“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他倡格;导的“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可以为、不得为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特点。“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逐渐

5、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关于孔子的一些小故事1 .孔子拜小孩子为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挡住了他们玩,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城您说,应该是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2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6、。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三、孟子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孟子简介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小国邹人。他是

7、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子齐名,世称“孔孟”。他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

8、展孔子的思想。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兴起的时代:当时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之间战乱不断,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二)孟子的思想主张仁政学说(思想核心)重民思想人性本善倡导“养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男女授受不亲(三)孟子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9、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观、结。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L人之性恶”一一一自然资质为性的性恶论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

10、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明清进步思潮明末清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该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王夫之: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民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