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涉外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9147603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论涉外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原创论涉外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原创论涉外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创论涉外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论涉外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 随着国际化开放式的大旅游概念正在形成,以及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涉外导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涉外导游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将有助于语言、非语言交际知识向实际交际能力的转化。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涉外导游翻译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随着国际化开放式的大旅游概念正在形成,以及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涉外导游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应具有国际知识视野、涉外旅游文化底蕴,还应具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据权威人士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因此,涉外导游人员外语水平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跨

2、文化意识的含义 导游翻译是一项非常具体的跨文化实践活动。何谓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贾玉新,1997)。要正确、妥善处理这种跨文化交际,应首先具备跨文化意识。所谓跨文化意识可依次分为四级:(1)愿意尊重、理解外国文化,故通过书本知识和实地旅游可以了解外国文化中的一些表面的特点;(2)初涉一种异国文化并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会产生文化冲击;(3)生活在一种异国文化中并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体会,并在认知的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4)深入理解一种外国文化,并能自如地

3、生活期间,即已学会从当地人的眼光看问题,从感情上觉得当地(即外国)文化是可以接受的(陈刚,2004)。 二、涉外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导游员常被誉为“杂家”、“语言大师”,他们是传播文化和增加友谊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涉外导游在向海外游客讲解中国的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园林建筑、文化民俗时,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因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转化的模式,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在涉外导游翻译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一)跨文化意识在导游翻译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语言与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语言是文化领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受文化的影响和塑造,而语言又反映文化。从交际的观点来

4、说,没有语言,交际范围极为有限,但若没有文化,那就不可能有交际。在涉外导游翻译中,我们需要正确使用一种外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及掌握好它的语用规则,否则会产生不当交际效果,从而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这就要求涉外导游员在与外国游客交际时,从致欢迎辞、城市简介、沿途导游、安排食宿、景点讲解到欢送辞等各个环节中,所用词汇表达的思想,反映的文化背景都应易于为外国游客所接受。 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每种历史文化都会给各自的语言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使之具有不同的文化标记,从而形成不完全的文化映射。同一个词,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的头脑中所反映出来的意向和联想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导

5、游员在进行涉外导游翻译时应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交际上的误解与中断。如在游览桂林漓江时,在竹江景区有一个景点“群龙戏水”。悬垂倒挂在山壁边的石钟乳柱被比作几条饮江的巨龙,每当春夏水涨时,龙头便会吐出雨露。传说这几条龙是天帝派来漓江边采集桂花香精的,谁知神龙太迷恋这儿的景色,不仅没有把桂花香精带回天宫,反而引来了天庭的雨露,于是这儿到处长满了桂花树,桂林也因此而得名。在这个景点翻译中,涉外导游员若简单地把景点翻译成Dragons Playing in the Water,西方游客会产生误解。因为龙是中华及中国人的图腾,是一种奔腾向上的力量特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表示对龙的信仰和崇拜,取其吉祥神

6、异,甚至在汉语学习中,与龙相关的习语大都充满了美好与幸福的文化内涵,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而龙(dragon)在英国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龙还含有“海怪或海魔”之意。又如“步行街”一词,若译成“walking street”则会贻笑大方,因为“Streetwalker”不是指“在大街上走的人”或“逛大街的人”,而是“在街头拉客的妓女”,因此,此时可凸显其功用信息,采取变译手法,将其译为“pedestrian mall”,解决汉英中所出现的语用冲突。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叙述。汉语把隆起的地表称为“山”

7、,它包括丘、小山和崇山峻岭;而英语则有三个词:Mound(丘),Hill(小山),Mountain(崇山峻岭),英语没有像“山”这样的统称词,因而不用“山”这个概念,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桂林,游客所游览的几乎都是Hill(小山),因此才有了Folded Brocade Hill(叠彩山)、Wave-restraining Hill(伏波山)、Elephant Trunk Hill(象鼻山)这样的翻译。而桂林市内最高的山峰尧山则需翻译成Yanshan Mountain。又如noodles(面)和rice noodles(粉),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物。在桂林的传统风味小

8、吃中,桂林米粉排名第一,导游员常把它翻译成Guilin Rice Noodle,但在英美人看来,粉、面只不过是用米或小麦粉做成的条状食品,都要用汤煮,都称为noodles。 中西文化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习语,如谚语、俚语、典故等。在涉外导游翻译中,导游员若能恰当使用习语,不仅能显示出导游员扎实的语言及文化功底,而且能活跃现场气氛,但应注意出现语用错误,如使用Anybody wants to take a leak?(哪位想撒尿?)来询问外国游客是不是需要上厕所,用Im tickled pink to give you a low-down of this university.(我很高兴向诸位揭一

9、下这所大学的老底。)来开始介绍某所著名的高校,等等,使用这些俚语非但不能显示出导游员的英语水平有多么高深,反而暴露出他们对俚语使用的一知半解、缺乏应有的教养和礼貌。 (二)跨文化意识在导游翻译非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非语言交际指不用语言进行的任何交际。这种交际可以通过符号、手势、身势、眼神、微笑、沉默、面部表情、身体接触、服装打扮、讲话距离、讲话音量、时间观念、空间使用等来进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最基本的文化差异涉及时间和空间行为方面,比如时间学,关于时间的使用、时间所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等是入境旅游接待中文化差异最大、较容易导致交际失误的方面。涉外导游在接团之前,必须仔细了解团员来自哪

10、个国家、性别构成、年龄结构、宗教信仰、职业、生活习惯等,因为不同国家的人的时间观是不一样的。像美国、德国、瑞士,以及北欧诸国等属于单一性时间观民族。这种时间观视时间为线性、可分割、可触摸、可把握的。所以英语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表达法,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间/岁月不等人。)等等。因此,在与来自这些国家的团员交际时,涉外导游需妥当安排好游客的行程,绝不能出现让游客等导游的情形。又如体距行为,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距离的选择反映出交际者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和文化取向。涉外导游在与游客的交际中,要特

11、别注意保持与游客之间的公共距离,因为很多西方人喜欢与人保持适当的私人领域,当然,这种所谓的“距离”和“领域”也会随关系、时空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涉外导游员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对非言语行为的差异必须十分敏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结语 涉外导游翻译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跨文化交际活动存在于涉外导游工作的各个环节,大量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语言、非语言交际知识向实际交际能力的转化。涉外导游员应在熟悉本国风土人情、文化习惯的同时,也要了解游客所在国的文化背景,必须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寻求交际行为在跨文化条件下的兼容性以便准确地传达文化信息,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6. 2丁闯.论涉外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07). 3郭炎华.论导游翻译员的跨文化意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06).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9. 6肖陆锦,祝军.基于文化背景的导游翻译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56中文网 ie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娱乐/时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