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全三册重要结论和章节知识整合

上传人:g****z 文档编号:479126850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全三册重要结论和章节知识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中历史全三册重要结论和章节知识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全三册重要结论和章节知识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全三册重要结论和章节知识整合(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全三册重要结论和章节知识整合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点1:早期政治制度一、历史结论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同姓亲族是的主体,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宗法制保障了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同时也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分封制和宗法制都体现了血缘性和等级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于权力的“分配”;宗法制重于权力的“继承”。分封制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宗法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的统治,巩固了政权,宗法观念对中华文化有重要影响二、总结整合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特点:分封制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宗法制体现贵族内部的权位分配关系:宗法制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分封制,宗

2、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内核考点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历史结论秦始皇创了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控制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二、总结整合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既配合又牵制;形成了一整套地方官僚体系。作用:成为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历史结论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之间牵制监督,又分工合作;提

3、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从汉到元,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再到一省两院制的发展,体现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科举制把读书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民素质。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古代选官制度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强化专制统治的手段。历代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为基本准则,体现了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家天下”思想。二、总结整合中央制度:汉代中外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元一省两院制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宋代文臣做地方官;元朝行省制。两个趋向:皇权

4、加强,相权衰弱;地方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进加强。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历史结论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专题二:近代民族危机和军民斗争考点1:民族危机一、历史结论鸦片战争是英国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外国

5、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近代列强历次侵华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决定的,两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甲午中日战争是为了寻找资本投资场所。八国联军发动侵华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二、总结整合四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大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资本输出阶段结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造成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使中国由农耕文

6、明时代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考点2:抗日战争一、历史结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日本侵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领导中国军民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

7、历史转折点。二、总结整合时间:19371945年。两个战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专题三:近代民主革命考点1:太平天国一、历史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原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下,它也没能实行。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

8、反侵略的任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二、总结整合背景: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自然灾害严重。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是其失败根本原因;战略失误,偏师北伐是其失败又一主观因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是其失败的重要客观原因。作用: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考点2:辛亥革命一、历史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

9、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总结整合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五个第一: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完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巨变。考点3:五四运动一、历史结论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

10、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二、总结整合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特点:彻底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解放。意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考点4:国民革命一、历史结论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

11、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二、总结整合时间:19241927年。性质: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联合、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事件: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奠定了革命发展的基础。考点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一、历史结论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胜利,中

12、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二、总结整合时间:19271937年。事件:“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结果:中国共产党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集体;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考点6:国共关系与解放战争一、历史结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13、大胜利。二、总结整合时间:19451949年。两种命运: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两个回合:重庆谈判、政协会议,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主要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七届二中全会)。专题四: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历史结论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14、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逐步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二、总结整合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专题五:新中国的外交一、历史结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

15、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二、总结整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解决的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