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正误辨析(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g****z 文档编号:479126741 上传时间:2024-05-06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5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正误辨析(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正误辨析(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正误辨析(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正误辨析(含答案解析)(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正误辨析(含答案解析)一、官职沿革1.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朝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2.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3.“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东汉时的“三公”,是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户部。4.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官名,以节制兵马。5.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屈原就曾任楚怀王左徒。6.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

2、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7.御史,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被朝廷派遣分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调动官职、审理大案等。9.主持进士考试的人被称为“知贡举”,就是“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清代会试的知贡举多从一、二品大臣中选派,满汉官员各一名,担负考场事务和阅卷取士之责。10.廉访使,宋、元时期的官职名。宋代全称为廉访使者,元代全称为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11.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南北朝时期,尚书为事实上的最高行政长官。12.丞相,秦代以后为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有时称相国、宰

3、相,简称“相”。13.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编修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14.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地位仅次于尚书令,职权渐重。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15.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年间设立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称为“军机大臣”。16.参知政事是清朝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17.侍讲,既指给皇帝或太子讲学,又是官名,指为帝王、皇子讲学的侍从之官。18.巡抚,地方长官,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抚军。总揽一省军政、民政,地位略次于总督,仍属平行。1

4、9.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刺”是“刺探、拷问”之意,即任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20.节度使是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21.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为郡守的主要佐吏。该官职除掌人事外,还参与管理一郡的政务。22.经略使,唐始设,是边防军事长官,宋代置于沿边各路,常兼安抚史。23.提辖是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曾任此官。24.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负责参谋的佐吏。25.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旧说周代有王、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

5、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26.唐代监察御史官阶不高,不能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27.万户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等,食邑万户,号称“万户侯”,后来泛指高官贵爵。28.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并序“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29.“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担任官职;“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下车”指官吏初到任。30.“移病”指为官者因生病而上书请求退职。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乞

6、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31.“迁谪”谓官吏因罪被降职并被流放。其中“迁”指官职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是升职。32.“出”在古代一般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并序中“予出官二年”。33.“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34.“署”表示授予官职,“领”“行”均表示兼任官职,“权”“守”表示暂代官职。35.“加官”指在担任原有的官职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例如汉朝的侍中,即为列侯、将军等的加官。“加官”亦指官职的晋升。36.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

7、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37.“超”指升迁、提拔,“超擢”“超迁”“超拔”均指破格或越级提升。38.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语有“罢、黜、免、夺”等,表示升职的词语有“升、擢、拔、晋”等。39.“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臣下的召见。“近幸”指帝王宠爱的妃子。40.“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41.赠官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立功后或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42.“振恤”意思是赈济与抚恤,即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对策。43.中国古代的弹劾制度创立于秦汉,是封建监察制度的核心

8、内容。弹劾权是谏议大夫最重要的权力。44.优诏,指由皇帝颁发的表示褒美嘉奖的诏书。45.“夺情”指古代官员服丧期满后而被朝廷征用。46.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同义用语还有很多,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47.“台阁”在东汉时期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48.“股”本义为大腿,“肱”本义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指辅佐帝王的重臣,现也喻为十分亲切且办事得力的人。49.起复,封建时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一般应停职回家守丧,在丧期未满时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叫作“起复”。50.古代用“殿最”表明考核政绩或军功的高

9、低和先后次序,上等称为“殿”,下等称为“最”。51.“休沐”,即休息沐浴。古人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后指政府官员每五天一次的例行休假。52.“秩”指官员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员的官职、品级。“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诸侯用的凭证。53.“笏”是古代大臣上朝面君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所有的笏形制相同,在上面可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二、教育科举1.夏朝学校的名称为“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为“序”。周代学校的名称为“庠”。古人常以“庠序”泛指学校,或代指教育事业。2.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太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3.先秦学

10、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也就是太学;乡学则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4.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唐代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5.国子监之称始于隋朝,之后历代沿袭至清代,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簿为该部门主管。6.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术机构。7.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学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11、8.成均相传为西周的大学,或谓西周前已有。唐高宗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者。9.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学政、教授、教习、监生、诸生等。10.教授是古代的一种学官,主管学校课试、学规等方面的具体事务。11.博士和教授都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12.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授、博士等人员,是负责教学工作的老师。13.博士,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西晋始置律学博士,北魏始置医学博士,隋、唐又增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14.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12、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地方官担任。15.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宋代始名,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16.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17.监生是国子监的学官。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按规定必须是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18.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但不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19.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

13、推荐人才。20.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21.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被推举的人通过试用考核,再对其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22.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就是对此种现象的讽刺。23.科举指隋唐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至明朝形制完备。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24.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14、共分四级,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院试、会试、乡试、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25.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明经取士。唐亦设此两科,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通过考试者谓之“举进士”。26.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吏部,考官通常由吏部侍郎担任,主持考试的人被称为知贡举。27.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它是功名的起点,考取就可授予官职。28.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试者只限童生,即未成年的儿童。29.乡试是明、清两代每年在各省省

15、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即考场的意思)。30.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31.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32.殿试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只有皇帝可以主持殿试。33.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34.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以进士、明经为主。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35.宋代开设博学鸿词科,简称词科,本来是制科

16、(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科目),是一种在科举制度之外笼络知识分子的手段,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36.八股文是自有科举考试制度以来就规定的一种考试文体。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37.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内容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帖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有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则只有经义一门。38.经义又称“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的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39.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文科和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