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现状、原因及对策(一)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908535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现状、原因及对策(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现状、原因及对策(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现状、原因及对策(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现状、原因及对策(一)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现状、原因及对策(一)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现状、原因及对策(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现状、原因及对策(一)(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摘要 :高技术产业是 21 世纪国际竞争中重要的战略力量 ,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战略目标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本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论证了从制度建设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提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对策建议。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制度 ;知识产权 ;人力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的产业布局体系和分工体系正在形成。国际产业格局的现状说明 ,当今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已经表现在科学技术和产业升级上 ,没有高技术产业的优势,就没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才能提升国

2、家和地区在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我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加强自主创新 ,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的发展思路 ,必然要求高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高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6 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我国提出了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历史任务 , 高技术产业在国家新的战略目标的推动下 ,必然会有更大规模的突破。发展高技术产业 ,所需科研费用高 ,从产品研制到投放市场需要一定的研究周期 ,其中的不确定因素难以预见 ,风险性也大。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 ,发展高技术产业

3、,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本文从制度环境建设的视角来分析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对策建议。一、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现状及问题多年来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从无到有 ,取得了飞速发展 ,尤其是在 “九五 ”和“十五 ”期间 ,高技术产业规模高速增长 ,国际排名明显提高。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80 年代中期后 ,我国高技术产业逐步起步 ,从 19952005 年的 10 年间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规模由 4098 亿元增长到 34429 亿元 ,增长了 8.4 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规模不

4、断扩大 ,拉动经济增长。 2005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据统计 ,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7839 亿元 ,比 2004 年增长 19.8%,高出工业 3.4 个百分点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2.9%。2.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升级。 2005 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4160 亿美元 ,同比增长27.2%,占全国外贸的比重达到 29.2%。3.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2005 年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达到 11.8 万元 / 人,比工业劳动生产率高 2 万元 / 人。4.新增就业大幅增加

5、 ,缓解就业压力。 2005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全部从业人员达到 666 万人 ,同比增长 11.2%,比工业增幅高 5 个百分点 ;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近80 万人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总体来看 ,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日益明显。与此同时,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着深层次问题和矛盾 ,表现为1.核心竞争力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从 1995 年的 1081 亿元人民币上升到 2005 年的 7839 亿元人民币。而这些增加值主要是三资企业实现的。 2005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中 ,三资企业占比高达 6

6、3%,其他企业仅为 37%。从技术创新投入看 ,目前 ,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远低于国外跨国企业 5%10%以上的 比例。2.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 收益率偏低。高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收益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不具备高收益的特征 ,而且收益下降趋势明显。目前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利润率已从 2000 年的 6.71%下降到 2005年的 4.22%。在国际高技术产业链中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分工地位和利益分配地位较低 ,基本上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 长期这样下去 ,很难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3.投资体制落后、融资瓶颈凸现。近年来

7、,我国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制造业10 个百分点以上 ,甚至低于全社会投资增速。 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没有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社会对高风险的高技术产业投资热情不足。 2005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172 亿元 ,增速比上年降低 4.5 个百分点 ,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4.4 个百分点 ,低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3.5 个百分点。二、我国高技术产业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制度环境建设不健全 ,未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1.高技术企业没有建立科技投入长期增长机制。近几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企业研

8、发经费投入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维持在5%左右 ,明显高于全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其1/5,甚至还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平均投入水平。没有较高的科技投入,就不可能创造出具有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 ,更无法实现高技术产业快速的技术更新与升级,始终处在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中下游水平。2.尚未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3.企业还没有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技

9、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 ,但由于贯彻落实没有完全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仍处于一种分散状态,很难开发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4.没有建立有效的政府政策扶持体系。我国财税、 金融、产权保护等政策存在着功能性缺陷和缺位,不能有效支持和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统一造成内资企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高技术企业的生产型增值税税赋普遍高于一般传统工业企业;政府采购政策未能有效发挥对促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三、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高技术本身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

10、律 ,而高技术产业发展除了遵循高技术自身的规律之外 ,还必须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 这其中 , 良好的制度环境和高效率的经济组织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制度具有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激励机制、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等基本功能 ,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巨大。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认为,西欧社会之所以能够摆脱传统社会的“马尔萨斯 ”循环进而步入现代社会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具有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和保护个人产权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保护了个人的权利和创造性。 2美国经济学家罗森堡和小伯泽尔在其著作中指出,西方国家的科技水平之所以后来居上、占居世界领先地位,原因是西欧在中世纪中后

11、期建立了有利于不断创新的社会机制。而产业革命之所以发端于西方 ,这种机制奠定了创新的基础。世界各国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采取了种种优惠和鼓励措施。从成功的经验来看,其高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快发展,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有效的投资、产权、激励制度 ,从而调动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例如 ,风险投资制度激发了人们投资高技术产业的热情 ,有限合伙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普通投资者的收益和风险平衡问题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高技术企业的融资困难。 同时 ,政府优惠的财税政策、提供的贷款担保和直接的资金扶持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 ,我国要发展高技术产业 ,就必须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制度。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推进高技术产业和推动技术进步的持久不衰的动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是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结合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快慢 ,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以解决高技术产业发展中诸如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产业化的资金筹集、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而这些制度是传统产业发展下所不曾有的 ,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设计和创新 ,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