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名词解释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907599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资本论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资本论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本论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资本论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本论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名词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1.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 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 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 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商品 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 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 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

2、物质承担者。3. 交换价值: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商 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个商品的价 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 交换价值来表现。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 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 的价值。5. 价值实体:价值实体是凝结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不同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 换,表明它们有等量的共同

3、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撇开商 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也不再有什么差 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 抽象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因而,抽象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 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商品的价值量。7. 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商品的价值不能直

4、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 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表现的两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商品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对立的外部表现。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和 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8. 相对价值形式: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或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所处的 地位。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完全是社会的,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 样,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9. 等价形式: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相对价值形式的对称。即作为其他商品价值的 表现材料、能够和其他商品直接

5、相交换的商品所取得的特殊价值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三个 特点: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劳动的 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10. 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商 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在交换中,充当价值现材料的商品 处于等价形式,是等价物;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共同构成价值表现形式。最初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 的价值形式。随着交换关系的扩大,形成了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当交换发展到

6、将一种 商品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时,就形成了一般价值形式。 被分离出来的商品是唯一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因此成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出 现,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当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为货 币。11. 交换过程的矛盾: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在进入交换过程之后就表现为 交换过程的矛盾。一方面,商品生产者要通过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因此交换 对他是个人过程;但另一方面,他又要通过交换实现自己的商品的价值,使其为社会所承认, 因此交换对他又是一般社会的过程。但同一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一切商品所有者既是个人的过 程,又是一般的

7、社会的过程。这就是交换过程的矛盾,它表明商品世界缺少一个公认的一 般等价物,从而使一切商品的全面交换成为不可能。12. 价值尺度:货币的职能之一,为商品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 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这 是货币的第一个职能,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货币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 币本身也是商品,有价值。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物化的人类劳动,在质上相同,在量上 可以比较。因此能够用一个特殊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个特殊商品就成为它们共同的价 值尺度或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

8、即 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或货币 形式。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物体形式不同,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13. 商品的形态变化:商品内在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即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 币形态,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的过程,公式为。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是第 一形态变化,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是第二形态变化。商品形态的总变化表现为商 品流通。商品形态变化是由商品内在矛盾引起的。这个矛盾的发展最终外部化为商品与货币 的对立,于是商品交换便采取了商品形态化变的形式。14. 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按这一

9、规律,流通中 所需货币量由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流通中 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如果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不变,则流通中的货 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在信用关系普遍化的条件,需要用货币来媒介的商品价格总 额是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减去廷期支付的总额,加上到期支付的总额,再减去互相抵消的债 务总额。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纸币的发行量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量。15. 人格的物化:.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的社会生产关系通过商品价值关系而得到表现的形 式。商品内在矛盾之一的一个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 只能通过交换由

10、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即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关系,从而表现为物与物的 关系。16. 物的人格化: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商品内在矛盾 之一的一个方面。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以物化形式表现为 商品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体 现者,这就是物的人格化。17. 商品拜物教: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 性和物与物的关系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商品经济中,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 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 得了劳动产

11、品的价值量的形式;用劳动联系起来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 的社会关系的形式。于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 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 存在不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物化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 映就是商品拜物教。可见,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商品拜物教。18. 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指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和社会等同性。一方面,商品生 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社会总劳 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

12、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 动相交换从而相等到即转化为抽象一般劳动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 种需要。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反映在商品上就是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和价值。19. 劳动力商品:作为买卖对对象的劳动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由生产和再产这种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 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廷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劳 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只有在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 有权并具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才不得不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使劳动力成为商品。20. 不

13、变资本: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部分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改变其原的有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 资本。21. 可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资本家为进行生产,必须将其资 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一部分用于购买于劳动力。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 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不会改变。用于购买劳动力的 那部分资本,在生产中被活劳动所替代,活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它使用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 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因此,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是 一个可变量,能增殖自身的价值,所

14、以称之为可变资本。从全部资本中划分出可变资本, 揭示出不是全部资本而只是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22.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 有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才会增殖,带来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就是可变资本。既然剩 余价值是由可变资可带来的,因此,考察资可增殖程度就只需考察剩余价值与可变资可的关 系,这就是剩余价值率。它是雇佣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23 .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 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

15、时间已定的条件下,工作日愈长,资本家榨取的剩 余价值就愈多,剥削程度也就愈高。资本家总要尽量延长工作日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绝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相对 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24. 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由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形成 的差额。剩余价值动机和竞争压力会迫使个别资本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以降低商品 的个别价值,然后按社会价值出售便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是靠缩 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个别资本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 暂时现象,当竞

16、争使劳动生产力普遍提高以后,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必要劳动时间就会 普遍缩短,从而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5. 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 的价值,为此必须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则是个别资本追求超额剩 余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随着资本主 义的发展,它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主要方法。26. 大规模协作:人数众多的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协同劳动的劳动形式,它的 规模取决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积聚与集中的程度。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市场、为了最 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它一开始就采取了大规模协作的形式。因为大规模的协作、分 工和机器的使用可以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