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9074006 上传时间:2023-03-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研究课题方案 课题组长:滕月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实践背景 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要有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每一单元课文中,都有精读课、略读课,不少教师唯恐学生学不好,常常将略读课文中,都有精读课、略读课,不少教师唯恐学生学不好,常常略读课当作精读主要性能来上,这种做法是不好的,它常常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机。精读课文的教学固然重要,但略读课文的指导更不可无视,在阅读中既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浅尝辄止,也不能像学习精读课文那样,细致入微,略读课文的指导应放得开,收得拢,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在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等诸方面真正获得进步,

2、自我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目前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需要答复以下问题,很少主动提问题。教师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教师把问题当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其结果造成课堂上教和学的别离。学生外表上在积极答复以下问题,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2理论背景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是由问题开场的,创造潜能往往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经历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去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提

3、问对学生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课改背景 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实施研究本课题的目标和意义: 1.为了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和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其?新课程标准?(试行)。教育改革的侧重点的是培养学生能力,而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确定“在小语略读课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探索就是其中之一,就是为更快、更好、更多地培养合格的人

4、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研究课题方案 课题组长:滕月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实践背景 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要有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每一单元课文中,都有精读课、略读课,不少教师唯恐学生学不好,常常将略读课文中,都有精读课、略读课,不少教师唯恐学生学不好,常常略读课当作精读主要性能来上,这种做法是不好的,它常常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时机。精读课文的教学固然重要,但略读课文的指导更不可无视,在阅读中既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浅尝辄止,也不能像学习精读课文那样,细致入微,略读课文的指导应放得开,收得拢,通过学生的独立阅读,在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等诸方面真正获得进步

5、,自我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目前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需要答复以下问题,很少主动提问题。教师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教师把问题当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其结果造成课堂上教和学的别离。学生外表上在积极答复以下问题,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2理论背景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是由问题开场的,创造潜能往往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经历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去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

6、提问对学生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课改背景 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实施研究本课题的目标和意义: 1.为了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和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其?新课程标准?(试行)。教育改革的侧重点的是培养学生能力,而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确定“在小语略读课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探索就是其中之一,就是为更快、更好、更多地培养合格的

7、人才。2.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化角色意识,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鼓励者。 3.改革课堂教学构造,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营造一个公正、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 4.该工程在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开展趋势的分折,培养学生能力,必须研究“自主学习,我们把“学生提问作为“自主学习的切入点,世界最难的问题不在于答复以下问题,而在于提出问题,要合理地提出问题,就要会思考,会学习,这是我们研究的难点,美国的根底教育从小就重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自然天性,引导学生自由、自主开展自己的主和见解,同时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终身学习指出来的人才要学会学习,才能适应

8、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开展需要。 二、概念界定 略读课文:略读也就是大概地读,可以叫粗读。略读课文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比方分三步:初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记,选择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主动提问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疑心、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培养问题意识,

9、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理论依据 1关于提问的假设来源于探究教学的教育理念。探究教学作为与知识授受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来已久。它早期的表现形式是“发现法和“问题解决法。美国教学论专家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根本构造;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开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布鲁纳曾指出发现法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创造的态度。 2问题解决法也是探究

10、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真正系统地提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则是前联科学院院士MN马赫穆托夫。他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关键是如何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解决分成三个阶段: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3“研究性学习理论。市教科院普教所借鉴国外探究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于1999年初提出来“研究性学习。近年公布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究出略读课文教学的课堂构造模式,培养学

11、生的问题意识,解决学生上课只听讲,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问的勇气,使学生敢问,培养学生问的兴趣,使学生好问,提高问的价值,使学生会问,培养问的习惯。同时使教师素质有一定提高。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借助已有理论、研究成果,指导课题研究,吸收目前的研究成果,加以运用。 2、行动研究法: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应用主题图,创造性地设计主题图,开导观摩课、经历交流等活动。 3、经历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容写出从阶段性总结。 七、研究措施:一理论学习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

12、, 这是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的根底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我们组组织教师集中进展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题研究的深远意义以及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心承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们年级组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根底。 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学问题都聚焦在真实的课堂活动中,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样学。教学中,师生对话构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师生问答成了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问答这一互动性行为,它能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些线索,使学生注意到教材中的*些特定信息;

13、给学生提供练习与反响时机;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 在教授略读课文时,教师们想放手让学生们自己运用提问的方式理解文章时,发现学生们往往感到十分的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为此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为了能完成预定的目标,给学生提问的时机不多。有时候让学生提问了但接下来的环节并没有按学生提出的总题做调整,而是依然照自己教案的走,想方设法把学生纳入预设的轨道,最终,学生的疑问被教师的问题替代了,学生的提问形同虚设,没有实效。则终究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提问的技巧又是怎样的呢.1引发提问需求,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场。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驱力,它能使学生

14、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泼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2感染学生提问 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因为学生的一个意外问题有时会打断教师原本流畅的教学顺序,导致不能如愿完成教学任务;更有教师因为学生的提问使他陷于为难而。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

15、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另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还是偏爱于学生正确的答案,而冷落学生的错误答案或荒唐问题,认为那是匪夷所思。于是,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不爱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认为自己能答复教师的问题,会解题、能考高分就行了。于是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去感受提出问题,自然也不会去深入思考,更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违背了“创造始于问题的事实。 其实,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精彩的提问能使教学有声有色。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启迪。 假设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16、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里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比方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方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做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赛的气氛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3、鼓励学生提问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学生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好问,具有自我探索的愿望和表达观念的冲动。这种好问和冲动往往被教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学生的在需要得不到满足,形成有“疑不问的被动学习,扼杀了学生的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