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疫病防治策略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9036658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塘养鱼疫病防治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池塘养鱼疫病防治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池塘养鱼疫病防治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池塘养鱼疫病防治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池塘养鱼疫病防治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池塘养鱼疫病防治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塘养鱼疫病防治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池塘养鱼疫病防治策略池塘养鱼疫病防治策略 摘 要 池塘养殖是淡水养殖的主力军, 而鱼病的防治工作则是搞好池塘养鱼的重要措施 之一,是鱼类养殖生产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养殖生产的成败和效益。近年来,随着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诸多原因,池塘养鱼鱼病发病也极为频繁, 给养殖鱼类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还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本文针对这一情况, 从鱼类发病的主要原因和病原传播的主要途径等方面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 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防治策略,确保池塘养鱼稳产高产,促进无公害淡水养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池塘养鱼 鱼病 病原鱼类的无公害防治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池塘

2、养鱼鱼病发病频繁, 给淡水养殖造成严重危害, 同时还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显然加强鱼类养殖的绿色环保与无公害化建设显得非常重要。随着水域环境的恶化,新的病害不断涌现,有的已成暴发性趋势。因此,必须进行科学 合理的调查,使之成为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基础。、引起鱼类发病的主要原因鱼病的发生是受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的。当池塘鱼类的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就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因子的变化,容易造成疾病的发生;反之当外界环境因子的变化,如温度、 PH 值及盐度等的突变会使机体的应激反应加强而易患疾病;当养殖管理不当,如密度过大、投饵量不足或过度、管理力度不到位造成缺氧等等,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或鱼类死亡现象;当水中大量

3、的致病微生物的繁衍, 直接寄生于鱼体上, 引起机体的生理紊乱, 免疫力下降或营养不良,使鱼类发病等。1 .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引起养殖水域的温度、盐度、溶氧量、酸碱度、光照等理化因素的变动或水域污染等,超越了养殖鱼类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就能致病。2 .池塘老化清塘不彻底池塘是鱼类的生存环境,也是一切病原体的滋生场所,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是诱发鱼类疾病的重要条件。 大量的研究与生产实践证明, 池塘淤泥增多、 底质恶化是造成整个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2.1 池底恶化,导致氧债 增加。引起鱼发病。2.2 水体有毒物质大大增加。对鱼类有很大的毒害作用,重则引起中毒死亡和泛塘。2.3 P

4、H 失衡。 在淤泥较多的池塘中, 淤泥中有机物在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发酵产生各种有 机酸和无机酸。造成新陈代谢下降、生长发育停滞等一系列变化。2.4 有害细菌大量繁殖。水体环境及鱼体内外存在着一些致病微生物,其致病力随着环境 不良因素的增加而增强。2.5 清塘不彻底。池塘环境直接影响鱼种的健康,一定要加以清整,经过清整可以消灭病 原体和敌害生物,改良底质和水质,增加水体容量和加固池堤,减少漏渗。3 .水域污染水质富营养化3.1 随着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放养密度大,投入大量的饲料。使水域环境不能保持在水体的负载力之内,造成水域环境超负荷,引起鱼类发病。3

5、.2 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与养殖技术的提高不同步。为确保养的比较效益,大幅度提高集约化程度,养殖生产的素质、技术并不高,一旦发生养殖鱼病,只能依靠药物治疗,加重了养殖环境的压力,容易引发鱼病。3.3 有些地方的养鱼户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养殖方式,向池塘里投入大量的有机肥,造成水体变老,进而影响鱼类健康。如当池塘水体呈现深绿、墨绿、蓝绿等颜色时,在下风口水面上出现由微囊藻、铜绿微囊藻等形成翠绿色的 水华 ,引发鱼类泛池等。4 .苗种质量低鱼类本身先天的或遗传的缺陷4.1 有些苗种场被经济利益所驱动, 只追求苗种的产量, 使苗种质量得不到保证。 良种不 使种质的抗病性下降,发病率增高。4.2 缺乏有效

6、的检疫和管理,使不健康的苗种、带病毒的苗种在生产上大量的使用,种质 检测机构标准少,质量难以保证。4.3 随着种苗培育和养殖生产趋向工厂化、集约化,苗种生产和养殖生产单位对各种药品的依赖性日益提高。育苗、养殖生产单位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用药量。5 .用药不科学在养殖生产中一些养鱼户用药比较混乱,为了防治病害,生产中普遍滥用药,造成抗病 能力下降,一旦环境变化,极易发生鱼病。5.1 任意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直接造成鱼类发病。5.2 频繁换药。5.3 低剂量长期、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致使产生耐药菌株。5.4 盲目用药,不能做到对症下药。从而对水质造成二次污染。6 .饲料的选择不当在生产中一些养殖业

7、主为了加快养殖速度,在饲料中添加大剂量的促生长剂和片面追求高蛋白饲料。这不仅增加了水体中氮的含量,同时也增加了鱼类肝脏的负担。7 .管理不善营养不良有的鱼户素质较低,养殖技术落后,人放天养的观念还没有改变,那种听天由命的放养观点,以为它是神仙鱼,它自己会解决一切。凭经验养殖,靠兴趣管理。加之,在捕捞、运输和饲养管理过程中往往由于工具不适宜或操作不小心,使鱼类身体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受伤。各种病原微生物就浸入伤口而致病。鱼病防治是搞好池塘高产稳产的首要条件,如何科学地切断池塘养殖鱼病传播的途径, 对防止鱼病蔓延、减少生产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鱼病传播的主要途径1 .鱼体本身所带的病原体所致池塘所

8、放养的鱼种,本身常常带有大量的病原。2 .环境因素所致池塘的环境因素比较复杂,是鱼类病原体主要滋生的场地和传播源。 3.人为因素所致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1 饲养管理不当。3.2 操作不当。3.3 使用不洁用具。养鱼用的工具常常是鱼病传播的媒介,特别是在发病鱼池使用过的工 具,未经消毒处理就在其他鱼池使用,常将病原体带入其他鱼池,有爆发鱼病的危险。三、防治策略1 .加强池塘清整严格控制和消灭病原体确保渔业健康养殖1.1 设计和建筑养鱼场时应符合防病条件。一是选择良好的水源条件; 二是科学地建设进、排水系统 ;三是彻底清塘消毒。彻底清塘是改善池塘环境

9、条件,清除敌害,消来病原体的有效措施。它包括清整池塘和药物清塘。四是死鱼病妥善处理。 病死鱼尸体不能乱丢,要及时烧毁或深埋处理,防止病原体传播。1.2 鱼病防治要坚持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原则,树立健康养殖理念。着重在改善环境和增强抗病力上下功夫。1.3 积极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测报人员的法规意识和业务素质。2 .控制水质富营养化改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水是鱼类不可缺少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水域环境是鱼正常生长和减少鱼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优良的水源条件,应具备水量充足、清洁、不带病源及有毒有害物质,并不受自然因素及人工污染的影响,水的理化特性符合渔业用水标准。2.1 控制养殖规模。2

10、.2 对养殖水域规定禁养期2.3 立足现实,加强水产养殖用水管理。3 .加强苗种生产管理培育健康优质苗种苗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多培养一些抗逆抗病、优质高产的良种。4 .规范使用渔药综合防治鱼病4.1 科学用药,加大绿色水产药物的开发力度。一是选择正规、信誉度高的渔药厂家的药物。二是治疗用药一般一个疗程为57天。三是内服、外用的同类作用药物要不同种类交替使用。四是使用有益菌类来调节水质、预防疾病。做好药物预防,采取鱼体消毒、铒料消毒、食场消毒、工具消毒和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等工作。4.2 提倡生态渔业和对病害的生态防治。一是采用多品种综合养殖。二是利用水质调节。三是采用免疫预防。采取群

11、众基础工自动免疫,增强鱼类的免疫机制;采取鱼类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的免疫预防方法。 四是利用微生态制剂防治, 充分利用光合细菌在预防鱼病中的积极作用。4.3 提倡中草药防治病害。5 .使用健康饲料大力开发绿色环保饲料使用健康的饲料对于提高水产品质量、减少病害、防止环境污染有重要作用。大力开发 和推广应用绿色环保型饲料。6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6.1 改进饲养管理方法。改进饲养管理,发挥鱼体内在作用,提高抗病能力是预防鱼病的根本措施之一。具体措施包括:提早放养,提早开食;合理混养,适宜密度;放养同一来源鱼种 ; 加强日常管理,做好 四定 、 四看 投饵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季节

12、、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的吃食情况和活动情况;注意细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6.2 采取人工免疫。6.3 降低应激反应。7 .完善政策法规健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无公害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7.1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水产养殖的法规体系。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无公害水产养 殖技术规划和行业标准,使水产养殖有法可依。7.2 加强无公害水产养殖管理队伍建设。总之,鱼类发生疾病是病原、养殖环境条件和鱼类自身的免疫机制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采用综合防治措施,科学地选用渔药和饲料,改善和控制养殖水体的环境条件,大力倡导健康养殖,对预防鱼类的疾病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参考文献1 战文斌,水产动物病害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 蔡熙元,上海水产学校,农业出版, 19911996.3 郑曙明,养鱼全,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4 杨坚中国水产, 2003 , (01).(02).(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