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899966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题型一: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指以文字材料作为命题材料的选择题,按文字材料的来源,可分为历史典籍类(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历史名人文集或论断、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楹联、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重在考查考生解读文字史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本题型是当前历史命题的主流题型,在高考中比重很大答题技巧首先是要阅读材料,弄清题意,从中找到关键词、句(即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进行分析判断。判断、筛选

2、出正确答案。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古文材料,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历史概念,“意会”(理解题目大意)即可,不必字字翻译;对于外国文字材料,要注意结合外国社会特点和语言习惯理解材料的含义。 例1 2009.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 生活习俗改变 B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 官府鼓励经商 D 城市商业功能增强例2 2012.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

3、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例3 2012.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题型二 图片图表型选择题图片图表型选择题是以图片、图表和地图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该题型具有形式多样、取材广泛、信息丰富、新颖直观等特点。该题型对

4、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考查比较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获取图表信息能力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能力。 主要类型:1图片型选择题(1)读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尤其要注意标题、标注的解读和图片中隐含的文字信息等细节,这些对图片的主旨起着直接点化和揭示的作用(2)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读懂图片的本意,了解命题意图,并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多角度地联系所折射的知识内容。(3)理解题干、分析选项和明确试题要求,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例4 2011年天津10右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

5、境 例5 2011年山东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2漫画型选择题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解题时要从漫画的视角对某段历史的政治观念、社会现象等作深刻的思考,并从中能悟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脉络。读懂漫画所表达的深刻寓意是解题的关键 例6 北京卷2011年第17题: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

6、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例7 2010.29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例8 2011安徽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 B C D 3统计图表选择题例9 2009.31.表1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 行业竞争激烈 B.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例10 010.2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A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7、B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例11 2011.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例11 2012.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

8、世界格局 4地图型选择题 在题干中把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命题材料,并依据历史地图提供的主体信息而设计若干选项,这样的试题构成可称为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使设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增强,有利于学生养成以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实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为此,在高考试题中备受命题者青睐。 方法策略: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例12 011.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

9、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题型三 史识史观选择题史识史观选择题,即考查考生对史识、史观、史料常识掌握的选择题。考查方向有三种:(1)考查对史学三要素的区别。“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2)考查史观的运用和区分,主要的史观有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和唯物史观等。(3)考查史料的种类和特点。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将史料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和图片、影像史料;第二种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基本思路

10、1尽量选取第一手史料,考察史料的真实性,不取孤证2正确的史学观,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环境考察3研究者的立场,方法和角度4时代的局限性5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例13 2010.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例13 2

11、009.3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B. 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 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 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题型四 概念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就是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的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述能力。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并对其内涵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特点是题干中经常出现如“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准确的理解是”等词

12、语。解答概念型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背景法;(2)定性法;(3)时空定量法;(4)理论分析法。例14 2009.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例15 2010.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示范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作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知的战役应是 A 太原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 武汉战役例16 2011.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

13、!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题型五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或结果的选择题。其解题方法如下: 审准题型: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命题方向,一种是题干列出历史现象或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题眼有“原因”“目的”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结果,题眼有“影响”“结果”等。 判断因果:看题干与备选项之间是否

14、构成因果关系,构成则选,否则排除。 判断程度: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等。 两个定位:时序定位法,即按时间顺序来判断因果关系,在前的一般是因。理论定位法,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利用这两个定位比较容易做出判断。例17 2011.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例18 2011北京18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