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899843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课题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时第二课 时课 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湿润、一篇、出版、谨慎、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重难点重点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难点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眼睛(发亮) 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有点(迫不及待) 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 把头埋得(低低的

2、)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二、以问启思,悟情明理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七八岁时;几年后,似乎还未满12岁;现在。) 2“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 3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 4“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样说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

3、,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父母师长的不同评价对孩子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三、生问师答,个性阅读 构建“生问师答”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时候可以尝试“不问则不讲”。学生如不发问,说明他们没有问题,那老师还一厢情愿地讲什么呢?结合本课学习,学生可能会问及下列问题。教师可实实在在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1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那又将如何? 2爸爸为什么不说“一般”、“普通”,却硬要说“糟糕透了”。是译文的关系,还是爸爸说得不好? 3“我”一定是作者自己

4、吗?(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不是作者自己,仅仅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已。) 4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师: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 5如何让二者有机结合呢? 师:肯定是主要的,否定和惩罚(不是体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要有阳关大道,也要有荆棘挡路。俗话说得好:“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对待荣誉和挫折,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教师相机指导。 小结:你要成功,得依靠许

5、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媒体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意图1、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1 .背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 小练笔:文中巴迪认为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赞美的爱,一种是批评的爱。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教学反思 对于文本中对妈妈鼓励的感悟,我采用了抓住文本中关键的“言语形式”来让学生品读重点句子,从而感悟文本内涵。例如在妈妈对巴迪的第一首诗的评价一句: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引导学

6、生抓住“眼睛亮亮地、兴奋、嚷”这些关键的词语以及“真是吗?”的疑问和两个感叹句,来重点感受妈妈对巴迪的鼓励。 至于对爸爸“糟糕透了”的评价的理解,主要是采用师生对话来“补白文本”的方式来实施。通过教师扮演妈妈的角色来与爸爸进行对话,在爸爸对话中追问学生爸爸当时心里会怎样想?为什么坚决不退让?这些问题,让学生入情入境来揣摩爸爸的评价背后的良苦用心。至于在课堂操作的过程中,对话还过于简短,在理解爸爸良苦用心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但学生最终能理解文本的内涵,不管是怎样的评价,方式不一样,但都是父母的爱。 教学的过程是从“演绎”到“归纳”进行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完成教学目标。至于教学结构的安排,课后感觉如若采用先“归纳”再“演绎”再到“归纳”的方式,对学生理解文本可能会更加有效一些。 课堂永远因预设而生动,因生成而精彩。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相信语文课堂也会越来越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