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8892042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 的修辞方式叫“引用”。1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2引用的分类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迟任有言日:“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B. 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 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

2、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1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2譬喻的分类A明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B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C. 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D博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干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君者,舟也;

3、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三、代称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1修辞效果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2代称的分类A 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B. 用泛称代特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C. 用特称代泛称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D. 用工具代本体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E. 用部分代全体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F. 用具体代抽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四、并提(合叙)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个句子中表达的修

4、辞方式叫“并提”。 1修辞效果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2如何辨识并提A.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如:脭醲肥厚。(枚乘七发)B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 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五、互文(互文见义、互见)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如: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1修辞效果行文简

5、约,丰富文义,形成对仗2互文的分类A单句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B双句互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C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六、夸饰(夸张)1修辞效果:突出特点,加深印象2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七、倒置(倒文)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1修辞效果: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未尝不心

6、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八、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又“中国多忌讳,而西 人众讥评。”又“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多发舒。”A. 避粗俗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B. 避忌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C. 避冒犯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D. 交际辞令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九、省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赋棠棣

7、之七章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王引之经义述闻:“卒,卒章也。言赋棠棣之七章与卒章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A省略主语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 )射其左, )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鞍之战)B省略宾语、兼语明日,子路行,以()告()。论语子路从而后C省略述语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D省略“日”字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 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 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8、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古汉语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 ”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 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2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 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

9、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 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 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 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 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 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3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 的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 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 提。

10、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 ”,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 是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 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4 、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个或必个词语,换言 之,同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种 修辞方式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中“拊 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 “民”这个宾语。5 、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起,但在表义上只睛个 词起作用,另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 义。如“宫中府

11、中,俱为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只有“异”义,“同” 不表义。6 、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 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或大致相同)、用 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 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见义, (简称互文、 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什么是古汉语中的修辞 在易经中就出现“修辞立其诚”的说法,虽然那还不是现代意义的“修辞”, 但已经强调

12、对“辞”需要“修”(研究),才能在达意时“立其诚”。孔子虽然曾 说:“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但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又记载 了他的另个观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并强调说:“非文辞不为功,慎之 哉!”礼记表记则主张“情欲信,辞欲巧。”以上说法都说明早在先秦的古人就已经非常重视说话的表达效果问题了。到六朝时的刘勰更在其文艺理论专书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联辞结采, 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理愈翳。”他实际上是指出修辞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 两种。修辞不当,反而会影响表达效果。第个建立我国系统语法学的马建忠在研究汉语语法时也已经注意到了古 汉语中的修辞现象,说明语法与修辞关系甚密,有时甚至是难以分开的。

13、吕叔湘 先生在重印马氏文通序中指出:“语法和修辞是邻近的学科。把语法和 修辞分开,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把语法和修辞打通,有利于作文的教学。后者是 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晚近许多学者所倡到,在这件事情上,文通可算是有 承先启后之功。” 陈望道于1932 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书,是我国较早出现的系统研究修辞 的专著。该书对古汉语中的辞格作了相当详细的介绍,他统计有三十八种辞格。 而且“各格之中又有若干式”,因此关于修辞格,实在是数量既多,情况又非常 复杂的。作为古汉语教材的一节,不拟对古汉语修辞作详细介绍,仅就对阅读古 书帮助最大、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些辞格加以介绍和说明,并不是古汉语中只有本 书中所谈到的

14、辞格。二几种与古书阅读关系最为密切的修辞格:一)、 稽古从正面或反面援引古代历史事实来证明自己论点。也就是说, 有正面引用和反面引用两种。正面是吸取经验,反面则以之为教训。例见教材。二)、引经在文中正面引用古代经书中圣贤的言论。注意与“稽古”的区别(一)“稽古”是引用古代的历史事实,“引经”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一为事, 一为言。(二)“稽古”可正引可反引,而“引经”一律是作为正面论据来使用的。三)、代称“代称”又叫“借代”,它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同要说的 人或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来说,又 可细分为八类:(一) 以事物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例如: 纨 袴 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赠韦左丞诗)富家子弟之穿着多为“纨袴”,故以“纨袴”代指富家子弟;文人学者多戴 “儒冠”,故以“儒冠”代指读书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古时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故以“布衣”代词平民。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人到年老时就会长出白头发来,比起黑发来多了一种颜色,故以“二毛”代 指头发花白的老人。 朱门何足荣?(郭璞游仙诗)古代贵族的府第才能将大门漆成红色,故以“朱门”代指贵族人家。(二)以部分代全体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克遇。(杜甫刘少府新画山川障歌) “好手”实指善于绘画的人。“克”,能也。 急足辱书,深形浣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