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8884071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习题答案要点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共20分)1-5:DDDCA 6-10:ACABA 11-15:CCCBC 16-20:CCDCB二、判断题(每题1分,错判或未判均无分,共10分)21-25: 26-30:三、简答题(要求回答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1.(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1分)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1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1分)(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1分)第二,感性认识有

2、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1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3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分)第二,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分)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分)33.(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1分)肯定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绝对性。(2分)(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有一定的局限。(1分)(3)实践对认识的检

3、验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是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实践对真理的检验。(2分)四、材料分析题(要求分析准确,观点正确。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34.(1)材料1在认识论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它坚持了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在认识论上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因而是机械反映论。(2分)(2)材料2和材料5的共同点都否认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都是不可知论哲学。二者的区别在于:材料2是彻底的不可知论观点,完全否认人的认识能力,最后必然导致怀疑主义;材料5是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观点,认为人能够达到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达不到对事物本质的

4、认识。(2分)35.(1)材料3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是说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世界能够被认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用耳朵听才能听到声音,用眼睛看才能看到东西。(2分)(2)材料4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是说人的认识、知识是自我道德完善的过程,而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仁、义、礼、智之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不用学习和思虑,与生俱来。(2分)36(1))材料6、材料1、材料3三者都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反映论的基本原则。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材料6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材料1和材料3

5、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材料6与材料1、材料3的区别在于:在认识论问题上承不承认实践、懂不懂辩证法。材料1、材料3由于不承认实践,不懂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是机械反映论。而材料6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地反映,是能动反映论。(2分)(2)材料1、材料3、材料6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哲学,材料4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回答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绝对精神”的产物。(2分)五、论述题(

6、要求观点正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晰。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37.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3分)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1分)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1分)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

7、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1分)(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地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把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凝固化,使之变成僵死的教条。(1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绝对化,把不断发展的马克主义看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乱套,结果导致在实践中失败,危害了革命事业。(1分)相对主义真理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这样,就把真理的相对

8、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1分)相对真理认为,既然科学始终总是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那末真理只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性。实际上,科学史上新理论不断代替旧理论的过程,是真理不断发展的过程,决不是真理绝对性的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了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物理学的发展,并不是说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中不包含任何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的真理。(1分)(3)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15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有绝

9、对性的一面。(1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1分)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坚持。(1分)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主义;二是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2分)38.(l)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

10、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曲折上升的过程。(2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分)(2)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是:认识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哲学基础,群众路线是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3分)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的观点。实践主要是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2分)第二,“从群众中来

11、”,表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正确思想的来源,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出发点;其实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群众中来”相当于认识过程中从实践到认识的阶段。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从群众中来(2分)。第三,“到群众中去”,就是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发动群众贯彻执行,并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是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这相当于认识过程中从认识到实践的阶段。从群众实践中形成的领导意见必须回到群众中去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使已有的领导意见得到进一步的

12、修正、补充、完善和发展。(2分)第四,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式发展的过程。(2分)六、案例分析题(10分)39.(1)在所提供的实际案例中,案例1、案例2、案例3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案例1中,白居易的诗得自于他的游山所见,他在诗序中的分析也是源于他对于实际情况的观察。沈括起初嘲讽和批评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因为他没有真正到这个地方去观察,只是凭想当然的推测就下结论。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由于他看到了实际的情况。同样,苏东坡否定王安石的咏菊诗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等到亲眼所见,

13、才知道是自己错了。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否则,就容易犯错误,闹笑话。案例2介绍了人类对天花病的认识和防治的历程,说明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早期,由于对天花的了解甚少,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神秘疾病。随着人类对天花的研究和探索,中国唐朝的时候,人们已经把天花视为一种“毒”,鼻苗种痘的医学根据就是以毒攻毒。18世纪,英国医生琴纳通过自己的长期研究和多次实践,终于发现了防止天花的根本方法接种牛痘。可以看到,人类对于防治天花手段的认识正是随着人类防治天花的实践不断发展的,如果没有这些实践,人们对于防治天花手段的认识就不会发展。案例3说明;著名的勾股

14、定理并不是人类天生就知道的,而是在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的实践中,通过毕达哥拉斯的研究,才发现的。(5分)(2)案例4、案例5说明,人的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同时也受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素质、情感等因素的影响。案例4“苯环结构的发现”说明了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的影响和作用。凯库勒正是从他的梦出发,联想到了苯环的建构。其实,认识是认识主体的认识,而认识主体并不是一个仅仅具有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理性动物,他还是一个具有意志和情感的主体,所以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案例5中,对于同一个破旧的石板,农夫认为除了当饭桌没有其他的用途,而胡商则视为至宝,愿意出巨资高价购买,两者的看法有天壤之别。原因在于,农夫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使他认识不到这个旧石板的真正用途,而见多识广的胡商则了解旧石板的精妙之处。同是认识主体,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其自身素质不同,形成的认识也就不同。也正是因为如此,农夫才把旧石板打磨一新,认为这样能够卖个好价钱,而胡商则认为打磨一新的石板一文不值。(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工业自动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