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九单元 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887443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九单元 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九单元 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九单元 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九单元 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九单元 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九单元 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九单元 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精校版)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6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的主要目的2.(2015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工业化)3.(2014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4.(2014课标全国,31)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5.(2012课标全国,32)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958年)1.从考查方式看,近年全国卷命题以选择题为主。2.从材料形式看,以数据表格或图文史料为主。3.从考查知识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命题重点,尤其关注“一

2、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013课标全国,35)中国80年代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比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2016课标全国,3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11课标全国,3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作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2课标全国,3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变化(1992年下海潮)第23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标提示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考点二探索与失误自主学习答

3、案考点一195219531957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1956考点二主要矛盾工业国成功探索八大二次会议经济落后公社经济困难“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年经济领域1973全面整顿巧学妙用构图解史过渡时期数据证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农、轻、重投资比例失调。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概念辨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2)“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

4、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构图解史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考法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考题1】 (2016河南洛阳三模)1953年至1954年间,天津工业企业共抽调两万多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和一些地区重点建设单位。仅天津汽车制配厂输送到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干部和工人已相当于解放初期该厂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A.天津经济建设地位的突出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C.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D.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答案C “获取材料有效信息”是解答历史试题的关键。由题干材料“抽调两万多人”“汽车制配厂”可知,国家实行

5、“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后,D项时间不符。 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考法2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考题2】 (2017海南模拟)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

6、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答案D “解读史料,获取信息”是高考侧重考查的重要能力。根据题干“1950年,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发展重工业有渊源。故D项正确。 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1)苏联的影响。(2)解放区和革命根据地供给制的影响。(3)与三大改造时期的统购包销有关。(4)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家长制、等级制封建残余的体现。(5)由新中国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决定。考法3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史料一1958年8月13日

7、人民日报头条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3日) (1)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和出处来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史料一属于哪一类史料?如何看待这一类史料?提示史料:史料一是报纸的新闻报道,属第一手史料。看待:一方面,即时采访及记录,具有很强可信度。另一方面,报道也会有欠准确客观的地方,使用时须注意是否附带价值判断或观察角度偏窄的情况。(2

8、)史料二描述了人民公社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根据史料二,说明这一事件有何特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主要原因:国际形势严峻,领导人急于求成的心理,主观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如史料一中新闻报道的图片属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人民公社化的特点”可从公有化程度、规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考。“形成原因”可从国际环境和领

9、导人主观认识两个方面归纳。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经验教训中

10、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考法4不同视角认识新中国的“一五”计划史料“一五”计划的成就示意图“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4.512.825.41953年农轻重比

11、例(%)52.829.617.61957年农轻重比例(%)43.529.227.3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年),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史料主要展示了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及

12、经济发展的比例问题。结合史料和所学解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析和分析逻辑清晰)提示(1)原因: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影响: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比重逐步提高,增强了国防力量;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社会主义经

13、济体系建立。 解读图示或表格的关键是抓住图示和表格所要表达的核心要义,而图示和表格的名称恰好起到了作用。如本题根据“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可以清楚的推知本题史料表述的核心要义是:“一五”计划的成就和农轻重的比重问题。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一五”计划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实质(1)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

14、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3)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渐进性和长期性。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4)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造结合起来的总路线。(5)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1.(2016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

15、.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答案A2.(2015课标全国,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图表反映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