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样性材料创造性运用的重要性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8872258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样性材料创造性运用的重要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样性材料创造性运用的重要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样性材料创造性运用的重要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样性材料创造性运用的重要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样性材料创造性运用的重要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样性材料创造性运用的重要性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岗小学 张咏梅美术这一陶醉心灵的艺术,于生活的土壤中萌芽之初,就与自然之物相伴而舞,一路蹁跹而来,从未离开过对材料的探寻和研究,时至今日,材料的使用愈加丰富和精彩起来。而人,从诞生之初,就以无惧无畏的赤子之心,热衷于用身体探知这个有巨大惊奇的世界。这一探知欲,在儿童期更是充满充沛的热情。作为美术教育的对象小学生,正是对感知、触及、体验自然材料兴趣盎然的时候。当形式丰富瑰丽多姿的美术和奇思妙想喜于尝试的儿童交结在一起时,那将会开出多么让人期待的奇异花朵!然而,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这样引人惊叹的花朵并不多见。在花开的季节园圃

2、里没有奇葩,令人惋惜,也引人深思。究其原因,有二:一、单一的绘画工具让美术课出现审美疲劳。孩子很小就喜欢涂鸦是因为有鲜艳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吸引他们的眼球,低年段的孩子刚开始运用水彩笔、油画棒涂色,开始学习色彩的搭配、渐变,感受到了不同的绘画效果,对绘画充满兴趣,对美术充满热情。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常用绘画工具的熟悉,绘画方式的熟练,绘画方法的熟知,鲜艳的色彩和完美的构图已不再新鲜,不同的绘画工具呈现的效果也不再新奇。加之缺乏新型绘画工具和新方法的介入,同时在教学中,往往美术课又常演变成为“绘画课”,导致学生简单地将美术与绘画等同起来,限制了学生对美术多样性的认识与感受,使得学生对美术课出

3、现审美疲劳。二、单调的美术形式让美术课滞后审美需求。美术新课标提出“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但在学校美术教学中,因老师观念的局限、材料配备的限制,导致美术形式很单调,使学生消磨了对美术的探索欲,削弱了美术的创造欲,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不同美术形式的表达。其实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美术课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早已不满足单调的美术形式,纸和画笔不再是学生绘画中喜爱的主要形式语言,学生们对美术的材料、方法、形式都有了更高更广的需求,单调重复的几种固定美术形式对于日渐长大的学生早已乏味,远远落后孩子们的审美需求。如何才能持续的

4、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怎样才能不断的注入新鲜的美术刺激,怎样才能长久的保持学生对美术的创造欲、探索欲,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获得饶有回味的乐趣,这是需要教师去深思、探究和发现的。2011版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在美术活动中,要想给孩子们一个广大的可以天马行空的创想空间,一个有效的能够随心所欲的尝试平台,一个尽兴的完全酣畅淋漓的体验环境,绝不是建在无中生有的空中楼阁上的,必须借助一些表现媒介。物质材料作为表现媒介,是美术创作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美术形式美的首要元素。可以说离开物质材料就没有美术造型。如同声音之于音乐,文字之于书籍。美术,只有通过物质

5、的表现才能传达出来。如果没有材料这一媒介,美术就只能想象而不能成为对象化的造型。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术学习中材料的选取应有二个原则:一、有 趣小学生美术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有趣。比如:玩具水枪本是孩子的玩具,但生活中他们并没有太多时机玩耍,因此他们会有强烈的游戏欲望。在水枪里灌进颜料水,让学生在铺地长卷上喷射作画,玩具成为了作画材料,既满足了游戏欲望,又有绘画作品给予的成就感。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高涨盎然是可想而知的了。像这样小学生们与有趣的材料的互动,一定会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探索和学习欲望。二、方便小学生美术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方便获取。比如:冰棍的木杆、藕片截面切片、纵横网格的网兜、生日蛋糕的彩色蜡烛等

6、等,对于它们学生们都熟悉,随手可得,有着生活的经验。美术活动的参与,可以给学生一个从不同角度观察身边事物的视角,会引发了孩子创造性使用材料、废旧物的兴趣。引入丰富物质材料可以触动孩子的视知觉,可以变视觉刺激为形象思维,进而引发创作想象的浪花,最后会呈现出视觉表现的精彩。因而,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多样性材料的介入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一、通过认知材料,引导学生多方位感知,强化感官体验。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用于美术造型的物质材料很多,有着色彩、肌理、质地、气味、弹性、韧性等不同属性,在美术学习中,学生通过触、看、

7、闻等多种方法,视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打破传统的单纯以视觉来体验物象的局限,把学生的全身感官刺激起来,能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感知,让学生认知材料,强化了感官体验。棉花的柔软、砂纸的粗糙、扣子的圆形、绳子的条状、扭扭棒的可折性、纸浆的可塑性等等,各物质材料无一不有着自己独特的状貌。水粉的稳重、彩色铅笔的细腻、墨色的内敛、宣纸的温润、刮画纸的俏皮,牛皮纸的质朴,物质材料都有着各自特立的个性。在美术活动中,学生接触材料、亲近材料。当学生把棉花轻捧着在脸上摩挲,当学生把草绳缠在手臂上嬉戏,当学生松开手心让豆子噼噼啪啪落下、当学生深深的嗅着花瓣、当学生让墨汁滴在生宣上慢慢浸染开学生们在用自己的身体

8、来读懂材料的不同语言,了解材料的不同个性。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的多方位体验中,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悄然生长发芽。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学习中,只有从多方位切实地感受和体验材料的特性,才有可能深入地认识和有效地把握材料,从而为创作中发现和开发材料奠定基础。二、通过探索材料,扩展学生形象联想能力,提升个体感受。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美术活动中,学生在对材料的剪裁、

9、摆弄、揉捏、敲击、涂抹、团搓等多种动作中,各种感官的体验汇集逐渐为视觉形象服务,为形象想象提供动力。物质材料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会引起不同的联想,树叶可能会被看成鱼的鳞片,或是鸟的羽毛,亦或是裙的纱罗。蘸有颜色的草绳在纸上印出的痕迹,有学生会觉得沧桑,有的会觉得质朴,亦有感到恐惧的联想。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是能引起人感动感触等丰富感受的。不同的联想,会产生不同感受。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某个感官上的感觉会转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官上的相通,相互映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钱钟书先生说“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者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

10、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比如有文学基础的人会体味到“诗中有画”的联想,文字的点会转换成形象的花开放在头脑中。而红色的温暖炽热、蓝色的安静清凉,亦是视觉感受向触觉联想的迁移。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在对材料的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提升通感力,增强审美的敏锐度,扩展形象思维能力。三、通过运用材料,鼓励学生体现材质美感,彰显独特创意。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媒材昀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创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情况下,学生会有“想的到,做不到”的纠结。单

11、一的材料的使用,容易加剧表现技能上的压力从而抑制孩子的创造思维。而在对材料认知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再加工和组合。比如可以用颜料和浆糊混合在一起,制成彩色浆糊。在其中加入卫生纸,又可制成彩色纸浆。比如把生日蛋糕盒边贴上瓦楞纸。用多种材料的加工和组合,可以弥补孩子表现力的不足,凸显材质美感,同时积累使用多种材料的经验和能力。学生逐渐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形象画面,有趣而生活化的材料会给予学生广阔的创意空间,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创意来化腐朽为神奇,并在接受评价和不断使用中来体会、延续创造的快乐,强化孩子对创造性学习的热爱。造型能力弱的孩子更容易从这类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孩子也许缺乏足够的表现技能,但从来不缺乏创造和想象力,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能帮助孩子很轻松地把他们心里的对世界感知、对美的感受释放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意。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等待着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材料的美,展现材料的魅力,也给学生一个发现自己能力的舞台。以材料为突破口,顺应学生的心理,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始终保持充沛的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