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教学大纲选修课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8854711 上传时间:2023-10-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重病教学大纲选修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危重病教学大纲选修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危重病教学大纲选修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危重病教学大纲选修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危重病教学大纲选修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重病教学大纲选修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重病教学大纲选修课(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 (供5年制临床医学、影像、康复、护理专业选修使用)前 言一、 教学目的与任务危重病人来自临床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当病程进入危重期,病人都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点,常出现一个以上脏器或系统的功能不全或衰竭,因此,去除病因,阻断相互间恶性影响,维持脏器功能,并使衰竭脏器功能得以恢复就成为危重病人诊治中具有特征性的重要工作内容。危重病医学是一门新的医学学科,是以危重病症的监护、治疗和复苏作为基本内容,本教材由下列基本内容组成:1、与危重病相关的临床共性问题,如创伤后的机体反应,以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常的诊治等为教学内容;2、临床常规监测技术;3、危

2、重病治疗的基本技术;3、重要器官系统功能障碍以及常见高危综合征;4、心肺脑复苏。在内容上侧重危重病的监测、诊断与治疗。在整个学习中除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注意与相关课程,特别是相关课程中相关部分的纵横联系,使之融会贯通。本书又进一步阐述了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以及休克、急性肾损伤等内容,以使知识面更宽、基础更加扎实。2、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和实践两方面。在课堂讲授中,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系统讲授,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前后呼应,综合归纳,融会贯通;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验相结合,培育学生处理急危重症的临床思维能力;注重本课程与其他医学学科的联系与区

3、别;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本课程内容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内容之一,为缩小已有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存在的相对落后于现状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科前列,适当介绍有关新的理论与技术。而实习内容的安排以以下4点为原则:(1)不适宜理论课讲授的重要内容如监测治疗技术;(2)应是理论课的必要补充及延伸;(3)能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及临床思维为主要目标。为此,本课程在充分利用实物、教具、临床病例的同时,要积极采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工具进行全方位教学,通过生动活

4、泼的教学方法,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达到教学大纲的知识要求及能力培养要求。危重病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涉及面广,与基础各学科和临床各科关系密切,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在危重病医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要求达到以下目标:(1)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熟悉或了解危重病的共通临床基础、熟悉主要危重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2.掌握常用的危重病临床监测技术;3.掌握心肺脑复苏。(2)基本能力 1.在以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生命体征监测等知识和技能,结合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分析综合与逻辑推理的临床思维

5、方法,对危重病作出准确诊断;2.在实习期间,通过临床实践提高对常见危重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实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3.自学能力:部分章节大课未讲授由学生自学掌握,见习实习时要求学生查阅参考书及文献,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本门课程共开设36学时(理论课30学时、实践课6学时,实践课包括临床见习,实验课),授课对象为第4年级临床医学、影像、康复、护理专业。课程需要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相关知识作基础。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邓小明 李文志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3版危重病医学配套使用,划横线部分为要求学生掌

6、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一般了解内容。本课程为选修课,适用于临床医学、影像、康复、护理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教学。参考学时分配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践课时数第1章 绪论 1 第2章 创伤后机体反应 2第3章 围术期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治 3 第4章 围术期酸碱失衡的诊治 3 第5章 血液气体监测 3 0.5第6章 呼吸功能监测 1 1第7章 血液动力学监测 2 1第8章 心电图监测 第9章 脑功能监测 第10章 体温监测 第11章 出凝血监测 第12章 内分泌代谢功能的监测 第13章 氧疗 0.5 第14章 机械通气 1 1第15章 输血 第16章 心脏除颤、复律与起搏 0.5第17章 危重患

7、者营养支持 1 第18章 危重患者的镇静与镇痛 1 第19章 危重患者的感染 2 第20章 急性肺水肿 1 第21章 急性呼吸衰竭 1 第22章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2 第23章 围术期心律失常 1 第24章 急性冠脉综合症与心肌梗死 1 第25章 急性心力衰竭 1 第26章 休克 2 第27章 术后脑功能障碍 第28章 急性肾损伤 0.5第29章 术后肝功能不全 第30章 围术期内分泌系统危象 第31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0.5 第32章 心肺脑复苏 1第33章 加强治疗病房 0.5 合计 30 6 绪 论目的要求:熟悉麻醉学与危重病医学的关系;危重病医学课程课程特点和学习要

8、求;了解危重病医学的任务和发展。教学内容:1、麻醉学与危重病医学。麻醉学与危重病医学,课程特点及学习要求。2、危重病医学的任务与发展创伤后机体反应目的要求:掌握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免疫系统反应和炎症和急性期反应。熟悉机体对创伤后反应的调控及创伤后机体反应的人工调控。了解创伤后的凝血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中枢系统及代谢的改变。教学内容:1、病理生理学改变,神经内分泌反应,免疫系统反应和炎症 ,急性期反应,凝血系统的改变 ,循环系统的改变,呼吸系统的改变,消化系统的改变,泌尿系统的改变,中枢系统的改变,代谢的改变。 2、创伤后机体反应的调控 机体对创伤后

9、反应的调控 ,创伤后机体反应的人工调控。 围术期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治目的要求:掌握围术期液体治疗的液体失衡的诊治,电解质失衡的诊治;熟悉体液治疗的监测。了解麻醉手术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教学内容:1、麻醉手术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体液治疗的基础知识 麻醉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手术创伤对水、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2、围术期液体治疗 围术期体液量失衡的诊治 ,围术期电解质失衡的诊治 3、体液治疗的监测 围术期酸碱失衡的诊治目的要求:掌握酸碱失衡的诊断;熟悉酸碱失衡的基本慨念、酸碱平衡及理论和调节,酸碱失衡的治疗。教学内容:1、 酸碱失衡的基本慨念 酸与碱的概念,酸碱平衡酸碱平衡理论酸碱平衡的调

10、节 2、酸碱失衡的诊断 分类和命名 各种酸碱失衡的特点 诊断和分析方法3、酸碱失衡的治疗 代谢性酸中毒:紧急措施,避免对生命的威胁,对酸负荷的治疗 代谢性碱中毒,低细胞外液容量和低有效循环容量的处理,高或正常细胞外液容量碱中毒的处理,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 复合型酸碱失衡:治疗原则是注重针对基础或病因的防治,强调PH指导准则。 血液气体监测目的要求:掌握血气监测参数及临床意义;熟悉血气监测与呼吸生理;血气监测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血气监测参数及临床意义 血氧分压(PO2) 血氧饱和度(SO2)、氧化碳分压(PCO2)气体交换效率指标,反映气体血液运输和组织呼吸的指标。2、血气监测与呼吸

11、生理 血气监测与外呼吸 血气监测与气体运输血气监测与组织呼吸3、血气监测的临床应用 麻醉前应用,麻醉手术中应用,麻醉恢复室及加强医疗病房中的应用 呼吸功能监测目的要求:掌握肺功能监测、呼吸运动监测;熟悉呼吸功能监测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1、肺功能监测 通气功能监测换气功能监测2、呼吸运动监测 一般性观察,呼吸肌功能监测 呼吸力学监测 呼吸中枢兴奋性监测 3、临床应用 围术期的应用 呼吸治疗中的应用 病案讨论血流动力学监测目的要求:掌握中心静脉压监测,肺动脉压监测、心排出量监测;熟悉动脉压监测(有创和无创)和心功能监测;了解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微循环监测。教学内容:1、动脉压监测 无创血压测量法,有创血压测量法。2、中心静脉压监测3、肺动脉压监测 4、心排出量监测 5、经食管超声心动图6、心功能监测7、微循环监测心电图监测目的要求:熟悉心电图监测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