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古城墙的调研报告【摘要】苏州城古称“姑苏”,来源于吴地古音依据现存史料,咱们能够推断原始的苏州城建于公元前514年那时江南一带属于吴国疆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今苏州地域筑城,称“阖闾大城”,也即原始的苏州城从此以后的两千连年,苏州城的位置在阖闾大城的基础上再也没有变过,可谓世界城市史乃至人类文化上的奇迹本文力求从苏州古城墙的历史渊源着手,结合其特殊的吴文化内涵与历史使命,分析其在今世社会的历史价值,并试图提出有效的爱惜建议关键词】苏州古城墙伍子胥相门遗址爱惜文化遗产苏州城作为闻名中外的文化名城,已经有约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伴随并见证这两千五百年沧桑剧变的,即是苏州的古城墙时至今日,具有军事防卫功能的城墙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咱们从那遗留的几段残垣中,仍然能够感受它往昔的雄风英姿一、苏州古城墙的历史渊源据《吴地记》载,阖闾城周围辟“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东有娄门、匠门,西有阊门、胥门,南有盘门、蛇门,北有齐门、平门,相传此八门的名称都是伍子胥所定闾门位城西,对应八风中的飕风,又叫阊阖风阊阖是传奇中的天门,立阊门象征天门,通阊阖之风,取“天通阊阖风”之意,以克制西边的楚国,故阊门又称“破楚门”。
那个地址“天门”源于“紫宫星象图”,是“象天”一例为了接通阊阖之气,阊门建成楼阁状,高大巍峨,有诗道:“阊门势嵯峨,飞阁跨通波越国与吴国虽地域、文化诸方面很是相近,却是世仇吴城南面的“盘、蛇”二门,用的是十二生肖的方位越方位处“巳”位,即蛇位,故筑蛇门以朝越,蛇门上还制作了一条象征越国的木蛇,蛇头向着西北,象征越国臣服和朝拜吴国吴国处于辰位,故在城南又设蟠门,城上刻木蟠龙,面向越国,象征吴国征服越国后更名盘门吴国北面还有一个敌国是齐国,因此在城北设齐门,涵义是征服齐国后在隔壁设平门,表示平定齐国的决心公元前505年,伍子胥率兵从平门挥师北上,终于打败齐国,凯旋时即是从平门入城的至于其他各门,似乎不具有上述几门的战略上的象征意义,但也是各有来历匠门,因曾是各类手工工匠聚居之地而名据传吴王阖闾曾命铸剑高手干将于此设炉铸剑,故又名干将门后称“相门”是音转,古门在宋初被填塞胥门,即姑胥门,因姑胥山得名相传伍子胥宅在此,且后又悬头于此门,故称胥门春秋时期筑起的苏州城只是土城,采纳夹板筑土法建造到了秦朝,秦始皇为了减弱民间实力增强统治,下令拆毁诸多古城,苏州城也是其中之一而这,也是苏州城历史上第一次受到严峻破坏。
汉代苏州城经历了重修,在原有土基之上继续夯实堆高,大体恢复了原貌又过了几百年时刻,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杨素把苏州城搬迁到城西横山(今七子山)东麓,到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从头迁回旧城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平定王郢之乱后,苏州刺史张搏重筑城墙随着历史进展,军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传统的土城墙已经难以招架攻城武器的冲击于是,砖石城墙日趋流行起来五代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吴越王钱镠第四子钱元燎重修苏州城墙,改夯土为砖砌,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内外有濠(即内外城河),这是苏州已知最先的砖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南侵,苏州城蒙受专门大破坏,城墙经多位知府修治,直到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郡守李寿朋重建,苏州城方才完全恢复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苏州知府赵汝历在苏州城墙上增置女墙,也确实是城墙顶上持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作用是在还击仇敌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还有瞭望孔,能够瞭望来犯之敌除增设女墙,苏州城外还建造了许多瓮城这是一种半圆形或方形的建筑,双侧与城墙连在一路,设有箭楼、门闸等防御设施,使得城墙的防御力大为提高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入侵。
因蒙古军队大体以骑兵为主,不喜筑城设防,因此下令拆除各地的城墙,苏州城墙受到第二次毁灭性冲击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各地起兵反元,官府为抗击起义军,又重修城墙,苏州城墙也取得了恢复,还加厚城墙、加深城濠明初苏州城墙再次大规模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巡抚韩世琦在原先城墙的基础上改筑,高二丈八尺,女墙高八尺苏州砖头城墙及城楼,大多为清初所建,盘门、胥门等部份那么为元末所建这些后代增建的部份,很多成为咱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景观,它们也是苏州古城墙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民国期间,失修的苏州城墙不时显现坍塌,盘门至葑门段城墙、南童梓门周围城墙前后坍塌;金门双侧2处坍塌;阊门与胥门之间有18处城墙坍塌;学士街莲花巷底、天官坊陆家花园、高井头尤家花园等处周围有11处城墙坍塌等等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苏州为抗日而构筑防御工事,沿城顶挖掘壕沟,加上以后在战火中有些地段城墙被炸成缺口,城墙受损较大只是损毁以后,也有多处城墙取得了修复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州城墙被拆除成为不完整的城墙说它不完整,是因为苏州城墙并无全数消失,它还保留下了盘门、胥门等城门,保留下了胥门南面的一段古城墙,更保留下了大部份的城墙残体。
1949年苏州解放时,古城共有阊门、胥门、盘门、葑门、相门、娄门、齐门、平门、金门、新胥门(其中金门与新胥门是民国时期建造的)10座城门,城墙还大体完好地保留着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全国性的毁城浪潮后,苏州的城墙也未能逃脱劫难,“城墙、城门被拆毁大半1958年,苏州的城墙、城门被作为‘封建城堡的象征’横遭大肆拆毁城墙砖运去建小高炉,城墙土挖去作砖坯解放初期,苏州有10个城门,1958年陆续拆掉了7个,此刻只剩下盘门、胥门和金门3个”这也成为建国以后苏州古城爱惜最大的遗憾和教训XX年末,经市科技局、市文物局批准,苏州职业大学教授吴恩培率领课题组,对苏州古城墙及其遗址进行了全面实地调研XX年4月,该课题组精准到厘米的古城墙实测数据正式对外发布:苏州城墙总长度米,目前较完整的砖石古城墙仅有米二、苏州古城墙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使命阖闾城的诞生,在苏州的历史及吴文化的进展历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第一,它使600连年前泰伯成立并传至春秋时期的吴国有了一个足以传至后世的地理平台第二,这座古城使得吴地的区域文化有了一个足以附丽的地理平台,并以之形成了一个核心地域正因此,在后世,不管是灭吴的越国仍是后来又灭了越国的楚国,乃至灭楚而统一了的秦王朝,其间,苏州城和它打上的区域文化烙印,都未因朝代的变更和行政区划的改变而排除。
其三,这座城市的存在最终凝固了商末泰伯所立的古勾吴国及吴地域域的文化缩写符号—“吴”其后的历朝历代,那个“吴”不断被沿用,或为官方的正式名称,如吴县、吴郡、吴州等;或见诸民间别史和文人笔记的别称、代称等非官方名称,如吴门、吴中、吴会、吴下、吴阊、吴趋、吴城、东吴、中吴等能够说,在吴文化范围内的江南诸城中,没有哪个城市会像苏州如此和“吴”字有如此紧密的联系而从以上亦能够看出,苏州的地名,不管是见诸正史的官方正式名称,抑或是见诸民间别史或民间的称号等,尽管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号,但大多与“吴”字有关不仅如此,“吴”字所包括的文化,更是渗透到后世苏州有地域特色的各类文学、艺术及其他流派中如明初文学流派中的“吴中诗派”,明代中期在书画领域崛起的“吴门画派”,和“吴门曲派”、“吴门医派”等,均突出一个“吴”字表现吴地文化的浓缩代码和文化符号的“吴”字,不管是对后世吴地地域名称的演变,仍是对后世与吴地有关联的政治、文化等,都产生了显而易见的阻碍而一个“吴”字,不断被历史重复,不断被历史张扬,更呈现出一种不绝如缕的文化绵延现象这种文化绵延现象和春秋时期成立的吴大城有着直接的关系相较之下,春秋时的其他诸侯国家,如晋、楚、齐、秦、鲁、越等,都没有像吴地如此,有一个始终不曾位移的地理平台即城市实体支撑着。
而这一城市实体在后世更是以不断进展着的文化、经济,反过来彰显着3000连年前的勾吴古国,彰显着3000连年前整合而成并非断进展着的吴地文化对失去古城墙的城市来讲,它们一直彷徨在修复碰到的各类困难与弃之可惜的痛楚选择之间,而那些列入国家重点文物爱惜单位乃至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所拥有的各类荣誉和实际利益,又极易成为一种诱惑,使这些城市产生修复乃至恢复旧时样子的情结但包括苏州城墙在内的遍地的城墙,均为冷兵器时期战争的产物,它们均是在事关一个地域及民众平安的情形下,由“生存”压力而产生古代战争中城池(城墙与城墙外的护城河)的“固假设金汤”,不仅成为那时人们防御外敌的理想标准与现实需求,同时更成为一种心理的依托历史上屡屡发生的诸如“誓与城池共存亡”的誓言,也只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城池与该城守军及百姓生存状态的紧密关系而攻下城池后常常发生的“屠城”行为,既促使后人关注城墙,也从另一侧面揭露了冷兵器时期人们与城墙的依存关系近代以来,随着火器在战争中的深切运用,城墙的防御作用已大为减弱,而城墙的社会功能已更多地体此刻“文化”、“经济”等方面因此,今日复建城墙的各类议论,其压力不是来自“生存”,而主若是来自“文化”和“经济”。
这种来自“文化”和“经济”的压力,在某个地域是不是达到了改变城墙现状的值阈,那么决定了各地对修复城墙的不同态度与做法三、苏州古城墙的爱惜建议白云苍狗,斗转星移在通过了文化大革命后的今天,历史从头被熟悉,文化受到尊重人们对城墙也有了崭新的熟悉城墙是反映古城位置的要紧标志,是表现古城风貌的一个重要载体,又是咱们研究古城历史为现代化效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遗产1976年至1981年,有关部门维修加固盘门的陆门和水门,并修复城台周围女墙、垛口和登城坡道1982年将其列为省级文物爱惜单位1983年整修东段城墙约300米1986年在陆门城台旧址重建重檐歇山式两层三开间城楼在1986年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城市整体计划中专门辟出盘门文物古迹爱惜区,面积公顷1996年新的城市整体计划又将面积扩大至公顷此刻盘门的古城门、古桥、古塔已成为苏州古城的要紧标志和重要风光区不久前,建设部门又将湮没在破旧棚户区中的胥门古城门和古城墙清理出来,开辟了公园,那个地址风和日丽,绿草如茵,令人不由想起往昔“姑胥拥翠”的动人景色可是,谁又能想到恢复这段400多米长的城墙竟花费了数万万元,这是历史的代价据吴恩培教授承担的苏州市科技局、苏州市文物局等课题功效《XX苏州城墙实测全图》的相关数据,苏州现有的较完整的砖石古城墙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修建的城墙,共1450多米,占苏州城墙总长度约近10%。
面对这份现实数据,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保留这座城市的文化经历?如何爱惜其2500连年历史的延续性?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苏州城市整体计划全国专家论证会的专家,曾建议在苏州古城四角恢复城墙,重树苏州古城形象与标志其后,苏州盘门向东延伸修复一段,盘门城楼和城墙都取得了较好的修复和利用21世纪初的苏州市环古城风貌爱惜工程,又修复了苏州阊门城门及城南的一段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