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沾益县育能高级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题(最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78721388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靖市沾益县育能高级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题(最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曲靖市沾益县育能高级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题(最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曲靖市沾益县育能高级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题(最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曲靖市沾益县育能高级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题(最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曲靖市沾益县育能高级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题(最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靖市沾益县育能高级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题(最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能高级中学111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题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1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据此并读图回答以下13题。 2. 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A矿产资源丰富 B文化教育发达 C土壤盐渍化 D老龄化 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而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城市是()A大庆B攀枝花 C金昌D珠海3. 影响、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 B国家政策 C社会经济 D战争2005年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

2、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47题。4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由于( ) A. 人口基数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迁入5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我国 ( ) A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完善 B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D人口再生产处于“现代型”阶段6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之一是( ) A实施西部大开发 B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C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7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

3、其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 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8.影响下图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土地充足,土地生产潜力大 B.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C.西部、南部离海洋近,水资源丰富 D.西部、南部光照充足、空气洁净、环境优美9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读右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1011题。10图中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4、 )A B C D11图中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70 鼓励生育 B60 计划生育C15 采取移民政策 D. 30 鼓励人员出国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回答1213题。12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决定于空间环境的大小B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小13有关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我国人口与淡水、耕地等资源之

5、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使可耕地的总数和人均耕地有继续减少的趋势 我国最大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左右 目前我国人口与环境处在良性循环阶段A B C D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的数量。下图为四条人口性别比例曲线。读图回答1416题。14曲线代表的性别比例出现的地区是 ( ) A辽中南工业基地 B京津唐工业基地 C长江三角洲工业区 D珠江三角洲工业区15曲线代表的性别比例出现的国家有 ( ) (1)日本 (2)中国 (3)俄罗斯 (4)美国 (5)德国 (6)朝鲜

6、A(1)(2 ) B(2)(3) C(3)(6) D(4)(5)16曲线峰值的出现可能带来的问题有 ( ) (1)人口老龄化 (2)男女比例失调 (3)婚姻困难等社会问题 (4)劳动力缺乏 A(1)(2) B(2)(3) C(1)(3) D(1)(4)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11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完成以下1718题。17. 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A甲 B乙 C丙 D丁18. 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D社会经济

7、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图6为人口增长统计图,读图完成1920题。19. 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是( )A B C D20关于人口增长四个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目前处于阶段B阶段是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C阶段人口出生率最低 D人口的自然增长经历了的全过程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0分)21 读“19501997年部分大洲人口增长图”和“1997年部分大洲人口再生产表”,回答下列问题。(12分)1997年部分大洲人口再生产表大洲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E4.01.42.6F1.01.2-0.2G2.50.71. 8H1.50.90.6(1)将图表中的字母填入

8、相应的大洲名称后面。非洲_、_,北美_、_,欧洲_、_,拉美_、_。(2)由图可知,近几十年来,国家人口增长很快,这是因为_ _ 的缘故。(3)二战后,_国家人口增长缓慢,这是由于_等原因引起的。(4)E洲的人口问题主要是_,应采取的对策是_。(5)F洲的人口问题主要是_,应采取的对策是_ _。22. 读下图表,回答问题。(10分) 海拔(米)1.5%2005002000河流城镇图1干旱地区人口分布图2人口分布随海拔高度的比例变化24%1.83%56.2%表1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生命障碍不利高温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极端不利低温4929242131810-20(1)图1、图2和表1表示的影响人口

9、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和 。(2)由表1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地区的原因是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对人口 的影响,从而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而影响 的形成和发展。(5)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有 A、经济状况B、交通条件C、历史文化D、政策法规2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1分) 材料一 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3亿人口日的宣传主题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开发人口资源,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

10、、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材料二 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人士介绍,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总和生育率(所有妇女的累计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也因此各推迟了4年。 材料三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按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总量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将达到峰值146亿。据分析,在未来20年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将保持在1000万左右。2002

11、年中国1564岁适龄劳动力将高达94亿,占总人口的65左右。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预测当峰值到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高达23。(1)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人左右 B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应控制在13亿左右 C. 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D. 我国目前人口达到13亿,人口与环境尚属良性循环的关系(2)下列有关人口生育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B出生率是决定生育率的基础 C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 D影响生育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气候、水、土壤等(3)我国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 。(4)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必须正视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 和 等基本国策。(5)面对我国“白发浪潮”(老龄社会)的到来,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24、读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下左)和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图(下右),回答:(7分)(1)若我国进人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为 年。(2)如上右图所示,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