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心得感想范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8711867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之道心得感想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庸之道心得感想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庸之道心得感想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庸之道心得感想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庸之道心得感想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庸之道心得感想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之道心得感想范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之道心得感想范文中庸之道心得感想优秀范文1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 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 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 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 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 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 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 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 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 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

2、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中庸里面最 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喜怒 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 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 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而一旦心念之前 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 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我们 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 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可知中”的本身并 非喜怒哀乐,而是

3、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 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 喜不叫喜,过度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 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平时 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 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 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易说的是不可 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 易。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 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 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 平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 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这种境界

4、叫“中。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 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 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 今仍有借鉴意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想。 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去。中庸之道心得感想优秀范文2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 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中庸

5、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 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 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 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 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 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 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 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 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 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 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 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

6、则。只有自己心中有 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 大。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 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 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 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 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 的方法在于敬。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 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 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 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

7、绪表现到“中 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 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 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 有利于自己的成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 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 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 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 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 己的内在涵养,学习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 庸很难实行,

8、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 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 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中庸之道心得感想优秀范文3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 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 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 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普通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到 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 的主题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 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 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

9、取中, 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 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 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 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 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 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普 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这 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 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 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 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 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诉我

10、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 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 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久。老 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 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有中才能达到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 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 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 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达到 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复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 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中者,天 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 想,

11、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 界的本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永远不变的平衡态。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 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 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仲 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 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 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 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 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

12、真正体 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 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 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 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 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 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 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 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 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 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 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 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 靠的

13、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 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 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 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 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 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 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 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 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 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 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 面对才华

14、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 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 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 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 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 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 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 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 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 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 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