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864741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1、稻草人课时2课时主备人丁妙峰使用人六年级语文老师教学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4、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教学难点】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稻草人的图片等教学设计思路1、 检查预习,初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 围绕内容展开自主学习,采用自由

2、读、轻声读、速读、整体读等方式体会稻草人是个怎样的人物。3、 联系文本,展开想象,进行练笔训练,为个人习作内容、思路进行积累。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设计二次设计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教师板书课题-稻草人。 2、介绍作者。 3、教师导读: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稻草人就选自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会认字,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难点词词义。 2认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先学后教(一)先学1、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交流。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找出文中描写稻草人样子和结构的段落,读一

3、读。(二)后教 2、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白喉耕种橘子挽救稻穗勉强(2)教师抽查进行再强调。 3、指名小组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稻草人看到一只飞蛾飞到主人的稻田里,并产下了子儿。稻草人很着急,想把情况告诉主人却无能为力,他为主人感到很悲伤。) 4、指名另一小组反馈:文中的稻草人长得什么样呢?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第一自然段)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思考: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稻草人的样子和结构说清楚的?四、先学后教(一)先学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交流。(1)默读并思考: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稻草人和老妇人形象呢? (2)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是从哪些地

4、方感受到老妇人的悲惨、孤单、可怜、穷苦的?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稻草人的尽职和善良的?找出相关语句。(二)后教1、教师导读: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老妇人啊!所以善良的稻草人很想帮助老妇人,可是他什么也做不了,他有多着急呀!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稻草人焦急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2、教师小结:稻草人的焦急的心理活动,表象了他对主人的关爱,他同情主人悲惨的遭遇。同学们,如果你也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你希望自己是什么?你想怎样帮助老妇人?(自由发表意见)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这是一则悲戚的童话故事,稻草人的善良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伸出你的友爱之手,关心、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吧!六、当堂练测

5、1、听写词语白喉 耕种 橘子 挽救 稻穗 勉强2、选择喜欢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二、出示学习目标。1、阅读相关语句,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三、先学后教(一)先学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读一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 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 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 c. 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

6、是什么?(二)后教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作者想表达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4、学习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5、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

7、记号; 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6、老师范读6-8自然段,思考: a. 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 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 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 “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7、理解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四、当堂练测要求:想

8、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五、布置作业 语段仿写: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板书设计,简明清晰 教学反思课题2寓言两则课时2课时主备人丁妙峰使用人六年级语文老师教学内容分析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势,画蛇添足选自战国策.齐策。这两篇都是著名的寓言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2、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教具学具准备

9、小黑板、挂图、相关资料教学设计思路1、检查预习,初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围绕内容展开自主学习,采用自由读、轻声读、速读、整体读等方式体会稻草人是个怎样的人物。3、联系文本,展开想象,进行练笔训练,为个人习作内容、思路进行积累。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设计二次设计第 一 课 时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

10、是两则文言文。1、板书课题: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2、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2、通过阅读自相矛盾,理解寓言的内容。3、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三、先学后教(一)先学1、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交流。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后教 1、教师范读课文。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3、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四、先学后教

11、(一)先学出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交流。1.结合注解理解文言文中的字义。2.相互交流理解的和内容不理解的内容(二)后教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4、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5、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6、人群中,有这样一

12、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7、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8、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五、当堂训练。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第二课时一、复习谈话,引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

13、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放录音讲故事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画蛇添足,理解寓言的内容。2、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三、先学后教 (一)先学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交流: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后教1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2 交流汇报:故事的发生:(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出示:“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故事的结果怎样?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