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3粤教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8642460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3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3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3粤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3粤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3粤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3粤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3粤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3)粤教版 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2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只错一个的是( )A. 焚椒兰(jio) 不霁何虹(q) 垣墙(hun)先妣(b)B. 长号(ho) 老妪(y) 偃仰(yn) 蓬蒿(ho)C. 呱呱而泣(gu) 朝菌(zho) 架梁之椽(yun) 鼎铛玉石(dng)D. 分外妖娆(fn) 斑鸠(ji) 宿舂粮(chng) 举酒属客(zh)答案:B2. 下列选项中,字型全对的一组是( )A.阖门 毛骨悚然 浮想连篇 蓬蒿B.万籁俱寂 横槊赋诗 烦燥 眷属C.沧海一栗 尽态极妍 呕哑 媵嫱D.斑驳 屋檐 泠然 异爨答案:D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

2、加点的词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东犬西吠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东望武昌C.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D.六王毕,四海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是:( )A.又杂植兰桂木于庭 B.日过午已昏月出于东山之上 大母过余C.比去,以手阖门 D.盘盘焉,囷囷焉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答案:C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她虽然去美国读书了,但她那美妙的歌声仍然余音袅袅,不绝于耳。B. 我和李刚小学毕业后就分别去了不同的学校读书,没想到几年后,我们竟然考进了同一所大学,真是破镜重圆。

3、C. 他这个人从来都是独善其身,同学有了麻烦,他每次都是躲得远远的,更别说关心帮助了。D. 我拿他当最好的朋友,他却利用我对他的信任出卖我们公司的秘密,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答案:B.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句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1) 每逢深秋时节,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 远眺群山环抱,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白云缭绕,层林叠翠,层林叠翠,白云缭绕,A. B. C. D. 答案:D二、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721题(共28分,每小题2分)(一)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

4、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7.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5、,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8.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南亩:泛指农田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呕哑:难听的音乐独夫:孤单的人; 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楚人:指刘邦; 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 B C D9.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句中四处“后人”分别指的是:A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是指秦人;B相同,都是指宋人;是指宋以后的人

6、;C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D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7.B 8.B 9.B 10.C(二)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

7、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11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东犬西吠 北救赵而西却秦凡

8、再变矣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A. 和相同,和也相同B. 和相同,和不同C. 和不同,和也不同D. 和不同,和相同答案:B12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先写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B. 第二段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全段突出一个“悲”字。C. 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典型细节来抒发作者的感情。D. 语言明快简洁,叙事、描写和议论融于一体,读者荡气回肠。答案:D.13选出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翻译最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家的狗向着西叫,客人跑过厨房去赴宴,一群鸡住在餐厅里。B. 东家的狗,到西家去咬,来做客的人必须躲着走,越过厨房到大厅去吃饭,可是鸡却伏

9、再大厅里。C. 东家的狗若听到西家的声响,就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栖息在厅堂里。D. 东家的狗叫,西家的狗也叫,客人要绕过厨房参加宴会,一群鸡也住在宴厅里。答案:C.(三)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10、,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4下列各句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侣鱼虾而友麋鹿B. 寄蜉蝣于天地C. 羡长江之无穷D. 托遗响于悲风答案:A.1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A. 固一世之雄也B. 渺渺兮予怀C. 何为其然也D. 凌万顷之茫然答案:C.16作者引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诗,用它主要想说明的一项是( )A. 明月当空,星辰稀疏,乌鸦何喜鹊都

11、不见了,这是对当时环境的具体描绘,作者在此用它暗示环境。B. 明月似乎写人,作者借用它意在说明自己心境纯洁如明月,行事如明月,光明正大,襟怀坦荡。C. 诗的作者一生求贤若渴,“明月”即“贤才”,若当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而乌鸦喜鹊则似贤才择主,犹豫再三而选择良枝。作者从客的悲凉,抒写自己的达观。D. 乌鹊南飞诗作者的失落,作者追求的东西未得到,故伤感痛苦。这种士大夫失意后的落寞,让人读之心神俱悲,难以掩卷。答案:C.17.赤壁赋中对箫声的描写较为精彩,下列句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诉诸读者的听

12、觉和视觉。B.这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当然引起了苏轼的惊讶,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由客的回答引出下面的第三段文字,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客人之所以悲,吹出悲凉幽怨的调子,是因为独处孤舟的寡妇的不幸身世引起了客人深深的同情。D.作者写悲凉幽怨的箫声目的在于引出“何为其然”的询问,通过主客对话,阐述对宇宙人生变与不变都相对的见解,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豁达、开朗的情怀。答案:C(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821题(8分)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

13、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

14、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18 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其学务躬行实践 其公廉乎 亦讲学于其乡 至其知古今 端亦高其行谊A句和句相同,句相同。B句和句相同,句和句相同,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C句和句相同,句和句相同,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D句和句相同,句相同。19.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A.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B.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C.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D.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20.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年荒劝振,存活甚众。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贫不能归,遂留葬霍。A. B. C. D.21 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