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师用书人民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8642436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师用书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师用书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师用书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师用书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师用书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师用书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师用书人民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2.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教材整理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背景(1)前提条件: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国内因素: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威胁政权。(3)国际因素: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4)战争破坏:长期的战争破坏了苏俄的经济,物资匮乏。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

2、,实行实物配给制。(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3特点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4评价(1)积极方面: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2)消极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强行征粮,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个背景:外国武装干涉与国内叛乱,内忧外患。两个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四点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课中思考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提

3、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然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也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教材整理2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1)原因战争破坏: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破坏了苏俄经济。自然灾害:19201921年苏俄发生大旱灾,导致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缺乏。政策因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工人、农民、士兵等强烈的不满。(2)表现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大批工

4、厂无法开工,无产阶级队伍涣散。2政治危机(1)原因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余粮收集制的强化。(2)表现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纷纷罢工抗议。士兵: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教材整理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原因(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3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2)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5、,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4意义(1)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是列宁从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课中思考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提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情,

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它因适合苏联的具体国情而成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即在无产阶级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十月革命后,为了应对严峻的内外局势,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但在实行中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和错误。2.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

7、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探究点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 料解 读史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据史料中的省略号把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层是措施,第二层是目的。史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苏联兴亡史根据“1921年”“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等信息进行分

8、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史料三“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市场”指出了这一政策的手段;“拄着拐杖走动”说明实施这一政策的效果。【史料应用】(1)史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直接过渡

9、到共产主义。(2)史料二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的实质。这个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变化: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质:俄国开始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影响: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3)史料三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提示】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史论拓展】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险

10、恶的战争环境,物资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主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贸禁止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商品买卖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评价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同点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

11、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导学号:68230102】A取消了自由贸易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解题模板】抓关键关键信息:由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易误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开始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验结论根据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信息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A项正确【答案】A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

12、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可知,该士兵说的是余粮收集制。【答案】A2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经济严格管控,取消了商品自由贸易,黄金无法发挥其商品经济中

13、的购买功能,这与材料中“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的含义相符,故选A项。【答案】A3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引起了这种状况D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解析】从材料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苏俄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答案】B4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

14、规定,这些余粮() 【导学号:68230103】A全部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C必须限量交易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解析】本题比较灵活,注意题干所给的时间“1922年”,此时期苏联已经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自由支配剩余粮食。【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材料二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须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材料三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

15、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解析】第(1)问要结合所给材料,根据“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分析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及“不愿意要卢布”分析出生活物资的严重匮乏和卢布的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