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思想品德课存在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8622194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思想品德课存在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当前思想品德课存在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当前思想品德课存在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当前思想品德课存在的几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当前思想品德课存在的几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前思想品德课存在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思想品德课存在的几个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当前思想品德课存在的几个问题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存着着误读现象,在课程资源运用、教学过程把握和教学方法引导上,既有错误的认识,也有形式主义的做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应有目的。 曾听一位老教师讲八年级下册“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步,请一位学生读探究园中的事例,教师由此引出课题。第二步,教师讲消费者权益有哪几类?第三步,学生做课堂训练。在这节课上,教师除了在上课前请学生读了一则事例外,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教师既没有充分利用课内外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也没有师生的双边活动,更谈不上对学生的能

2、力培养。教师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后,这位老教师说:“教了二十多年,我讲学生听,还生怕讲的不够多,学生听不懂。抓紧时间讲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考试也管用。新课程的花架子,我真的做不来。”再问学生,学生说:“思品课最没劲,老师讲的都是书上的,照本宣科,没意思。”看来,教师有教师的难处,学生有学生的意见。由此我在想,新课改已经好几年了,整个教学还是在按部就班的老路上。距离新课程,我们到底欠缺了什么? 一、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创造性使用 新的教材观认为,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本,要用教材教,使教材为教学服务,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不是唯一的资源。

3、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青少年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依靠教材作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传统课程资源观,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所需。就思想品德而言,其内容可涉及自然 、人文、历史、现实、中国、外国的等等,仅凭教材上有限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那就很难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很难开发拓展课程资源,很难实现课程目标,势必造成教学上的单调与枯燥。当然,也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 现代教学论认为,整个世界都应该是学生的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就应做有心人,用更多的时间去开发资源,与时俱进,及时地充实增补和选择教学实例和数据。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本身就是宝贵的

4、资源。他们的感受与心情,他们的探索与创造,他们的视角与兴趣,他们已有的经验与知识,都是有待我们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资源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际,会让学生倍感亲切,学生在教学中成了一个参与者,他们对所接受的教育洗礼也将是刻骨铭心的,教育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以为,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来导入,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如讲“消费者权益”,老师可从学生熟悉的“三聚氰胺”事例导入,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而且在不经意中使学生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二、缺乏对课堂教学过程与理念的正确把握 新课程要求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要落实学

5、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活跃思维和心智。于是,很多老师就认为,讨论就是探究、合作。我们可以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看到动辄就是前后四人小组的讨论景象,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接着就是老师的一声喊“停”,几个学生的回答,老师再给结论。只有表面的讨论与合作,只有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只有表面的活动和体验,学生真正思考和感悟了多少?还有另一种课堂,也是生动活泼,气氛轻松。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想了很多招,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小品、展示眼花缭乱的课件

6、等,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有听、有看、有说、有体验,热热闹闹。上述种种,看似都很符合新课程理念,但就是感觉缺了什么。认真思索,发现缺少了师生间的互动,缺少思考,缺少归纳,缺少思想,缺少深度。 尽管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要突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行为表现和体验,但任何课程改革,也不能离开知识与能力目标开展“空对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而是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和能力发展为主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三、缺乏对学生自由思维的正确引导 有位教师在讲八年级思想品德“诚实守信”一课时,提出辩题:老实人吃亏吗?分正、反两方辩论五分钟。话音一落,教室就像油锅炸开了,同学们讨

7、论热烈,大家陈述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大多数观点都认为“老实人要吃亏”,看来课堂教学达到高潮了,听课老师兴奋不已。五分钟后,老师要求停止辩论。很可惜的是,教师并没有对反方同学的观点进行深入探讨,而是以课本中所讲“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作为总结语结束了这场热烈的争论。很显然,教师创设了开放的情境,营造了宽松的氛围,给予了学生平等发表见解的权利,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但是,认为“老实人要吃亏”恰恰是学生的实际价值取向,而教师的总结把学生的观点集中到教材的价值取向上来。我们承认,教材的价值取向确实反映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也有一定道理,即使有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教

8、育教学资源吗?可见,教师一锤定音的总结,在不经意间还是反映出了教师的思维定势,表面上给予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实际上做到了敞开却没有接纳。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到底是用一种观点统领学生,还是平等对话、百家争鸣?对学生的不同甚至不入流的观点到底是以权威的姿态加以否定,还是教给学生辨证看待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地引导呢? 行为至此,笔者不禁再一次陷入沉思:在新课改的历史背景下,教师工作面临的挑战将是史无前例的。传统的教师也好,现代的教师也罢,为了不辜负国家和社会的重托,我们唯有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才有可能担当好自己的角色。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存着着误读现象,在课程资源运用、教学过程把握和教学方法引导上,既有错误的认识,也有形式主义的做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应有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