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4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测试题新版北师大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857609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4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测试题新版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4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测试题新版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4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测试题新版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4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测试题新版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4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测试题新版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4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测试题新版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声现象4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测试题新版北师大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4.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测试题一、单选题1.第十七届科博会在北京召开,中外多款智能机器人齐亮相,如图是幼教机器人正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街道上的噪声监测仪是减弱噪声的专用设备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3.在我们的生活中,3G手机通信业务已经非常普遍,使用3

2、G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随时通过无线网络上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波和声波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电磁波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是340m/sC.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息D.以上说法都对4.如图,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播音泡沫粒跳动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C.市区内某些路段 “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6.关于声现

3、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C.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D.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响声越大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有人做了如下实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实验是 ( )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了水花B.将碎纸屑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音箱上,观察碎纸屑的情况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降低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4、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判断说话者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还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C.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振动的快慢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D.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10.下列有关声音的情境说法错误的是( ) A.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

5、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调不同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在医院里医生利用超声波打碎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1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B.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发声体一定在振动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女生的音调都是一样的二、填空题13.很多人喜欢听宋祖英唱的民歌,只要听到广播播放她的歌声就能知道这是宋祖英

6、唱的,他们是根据声音的_来分辨的,人能听到广播的声音是由于扬声器的_而发声,通过_传到人的耳朵. 14.填上适当的单位或数值(1)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速度为30_;(2)人的头发直径约为70_;(3)声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15)下的传播速度是_m/s 15.声音是由物体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_m/s 16.仔细阅读下表中所列数据,你能获得的信息是:_17.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搜救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水深度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水的深度是3.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则测位仪发出信号

7、后需经过_s才能接收到信号 18.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米(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 三、解答题19.一列火车以72km/h 的速度驶向隧道崖壁下的隧道口,距崖壁720m时,火车鸣笛,司机鸣笛后经过多少时间听到回声? 20.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驶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为10m/s途中司机按一次喇叭,2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多少?(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四、实验探究题21.小刚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

8、些研究:(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响铃,小球被弹开此现象说明_ (2)之后,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_ (3)小刚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_;小刚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几乎听不到铃声,这是在_处减弱噪声 五、综合题22.仲秋的夜晚,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我们漫步在林荫小道上,微风和煦,传来阵阵树叶的沙沙声月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大地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好像在大地上撒了

9、一地碎银在这美好的夜晚,你可曾想到: (1)树叶的沙沙声是由于树叶的_产生的,这个声音是通过_传来的 (2)大地上的圆形光斑实际上是月亮的_(填“实像”或“虚像”),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称作_ 23.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中,其中有一项是百米赛跑,如果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 (1)那么他所测量的时间和运动员的真实成绩相差多少? (2)这种计时方法会使运动员的成绩是偏好还是偏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B 9.

10、【答案】A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A 二、填空题13.【答案】音色;振动;空气 14.【答案】m/s;m;340 15.【答案】振动;介质;340 16.【答案】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17.【答案】液体;5 18.【答案】3000;超声波需要在介质中传播,真空中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因此不能用超声波声呐测太空的距离 三、解答题19.【答案】解:设从鸣笛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为t,在t时间内,火车行驶的距离:s1=v1t=72km/ht=20m/st,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t,则:s2+s1=

11、720m2即:340m/st+20m/st=720m2,解得:t=4s答:司机鸣笛后经过4s听到回声 20.【答案】解:根据题意知道汽车的速度是:v1 =10m/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2 =340m/s,2s内汽车行驶距离:s1 =v1t=10m/s2s=20m声音传播距离:s2 =v2t=340m/s2s=680m因为2s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两者行驶的路程之和是按喇叭时汽车与山脚距离的2倍,所以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s=s1+s2/2=680m+20m/2=350m.答:司机按喇叭时汽车距山脚的距离是350m 四、实验探究题21.【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响度;真空不能传声(3)液体可以传声;人耳 五、综合题22.【答案】(1)振动;空气(2)实像;小孔成像 23.【答案】(1)解: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百米赛跑如果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 测量的时间和运动员的真实成绩相差:v= = =0.29s(2)解:由于光速远大于声速,百米赛跑如果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了,故偏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