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教学中对初中科学教材的修正和调整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8570664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在教学中对初中科学教材的修正和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议在教学中对初中科学教材的修正和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议在教学中对初中科学教材的修正和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议在教学中对初中科学教材的修正和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在教学中对初中科学教材的修正和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在教学中对初中科学教材的修正和调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在教学中对宁波初中科学教材的修正和调整 论文摘要: 现行初中科学教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优点,但在系统性和科学性上存在一定缺陷。在教学中应加补充和修正。主要集中在数据、理论、语言、知识结构上,应加以修正,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综合、实践、数据、理论、语言、知识结构、修正、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我地区大部分学校采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科学教材。这一教材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材中有机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自然学科整合在一起,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的实践意义。同时由于是将多门学科组合在一起,各学科的原有的科学体系就变得松散。在知识内容上相互渗透

2、,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知识结构上相互嵌构,使得知识体系较复杂,对于有较高能力的学生而言是一件好事,对于一些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则存在一定的弊端。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如加以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在此将其呈现给广大同仁,既可作为经验交流,以请各为同事多提宝贵意见,以求共同提高,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 1、 课后阅读材料数据的修正。 在教材的编写中数据存在一定的错误。在初中二年级教材上册第 6页,有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中有较大错误: 核潜艇的速度 -40.6米/秒。 这一速度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在海洋中航行的船只一

3、般多以节作为航速的单位,这是一常用单位。在目前所对外公布的数据来看,如果核潜艇的速度是40.6米/秒,合156.16千米/小时这是不可能的。教材中的速度数据多指运动物体的一般运动状态,是常见同类运动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目前世界上的核潜艇的排水量大多比较大(大多大于5000吨,法国的红宝石级核潜艇为2800吨是最小的核潜艇)如果核潜艇的速度达到教材中所述的速度,将成为世界上最高效的运输工具。 世界上目前最快的核潜艇 苏联则在 1980年研制出液体钠冷核反应炉 (LMR),装在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上,最高航速达到43节。该潜艇唯一的一艘“共青团员号”已于1989年4月7日 在 挪威北部公海沉没。

4、上述数据按照核潜艇的最高速度应是 40.6节。但其它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以平均速度作为速度。所以也不太合理。若按平均速度而言,应该是40.6千米/小时。 2、教学语言上的修正。 在初中二年级教材上册 22页,书中利用多个精美的彩图来表述,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空气的阻力。但在语言上却存在着错误。彩图中蒲公英的果实随风飞扬。而在语言表述中却说这是蒲公英的果实利用空气阻力。实际上,上面的四个彩图可分为两类,前三个都是空气阻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第四图则是将风作为动力。按照力的效果我们定义了阻力和动力。蒲公英的果实随风飞扬,这一过程中风提供了主要的动力,正是对这一自然现象的适应,蒲公英的果实才拥有优美的空

5、气动力学特征。如果将其受到的风作为阻力就与事实相违背,同时也会让学生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模糊不清,影响高中力学的进一步学习。 在初中二年级教材上册 35页,简单介绍了失重这一有趣的物理现象。但在语言上有些欠妥。教材介绍在失重条件下,宇航员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发生故障的通信卫星“捕捉”到航天飞机的货舱中进行修复。实际上述的事故发生在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当时由于航天飞机的机械手臂出现了问题,在万不得已的条件下,三名宇航员组成一个圆环,用手捉住了国际通信卫星6号。这一举动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当时的国际通信卫星是自旋的,如果被卫星锋利的边缘割破宇航服,将危及宇航员的生命。只有当航天飞机

6、和卫星的运动状态接近时,尽可能保持相对静止,才能将卫星捉住。卫星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动的,要保持相对静止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是最近十年才完成了空中加油机和飞机之间的授油对接的,并且是在俄罗斯和以色列技术的帮助下。这时两架飞机的相对地面的速度只有大约300千米/小时,而航天飞机和卫星相对地面的速度大约是10千米/秒,在这样高速条件下,要做到相对静止是非常困难的,中国的“神舟七号”可能会考虑飞船的对接。所以这里的“捕捉”是相当困难的,而捉住后,将其拖回航天飞机的货舱中则是轻而易举。所以应改变语言的重点,这样更符合教学内容。同时也呼应了以往教学中学习的运动的相对性。 3、教学理论原由的修正。 在初中二

7、年级教材上册 83页,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在气体中的应用。它的典型应用是气球和飞艇。在介绍热气球原理时,书中存在着错误。 气球:国际航空联合会()下属的气球理事会()根据填充的气体不同,把气球分成类:型,填充比空气轻的气体如氢气或氦气,气囊不密闭,没有加热装置;型,气囊中填充空气,通过装置对空气加热,使之变轻获得升力,又被称为热气球;型,既填充 “轻气”,又具有加热装置的气球,又被称为罗泽()气球;型,填充氢气,气囊密闭,用于科学研究。 型 - 热气球是构造简单、极易掌握、非常安全的航空器,气球的球体是用尼龙或涤纶材料缝制的,球体下悬挂的吊篮是藤条编制的,吊篮内有燃烧气瓶、管道及燃烧器。飞行中驾驶

8、员在吊篮内操纵燃烧器手柄将球体内温度升高,产生浮力,使球上升。飞行员不能主动操纵气球改变方向,气球的飞行方向随空中风向变化而改变。 热气球的材料一般是没有弹性的,不可能像教材中所说的,加热后体积增大,浮力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热气球升空。热气球更多的是靠加热过程中,气体的体积膨胀从气球的气孔中逸出一部分,重力减小,当重力小于浮力时,气球上升。 4、教学内容上的修正。 二年级教材下册 30页,有关焦点的位置,教材的本意是降低学生的负担,有意将主光轴这一概念删除。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建议应将主光轴加以简单介绍,不作为考试的要求既可。否则学生会难以将焦平面与焦点的位置分清。 5、教学内

9、容结构上的修正。 二年级教材下册第三章整体结构上存在着重大的失误。第一节的内容较为合理,尤其是一些学生在常识中已经学习或了解的内容,没有过多加以重复。而是较为新颖地增加了静电现象的整体概述。但向下学习时,就看到教材的局限性。与静电现象相对应的应该是电荷的运动,进而常见表现是形成电流。而教材对电流的形成并未说明。 ( 1)、在电流形成未知的条件下,直接学习导体和绝缘体。这样学生对绝缘体的了解就不够清晰。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具体微观区别,也并不清楚。本以为是到此结束,未料到在下两节学习中,教材又对这两点知识进行了补充学习。仿佛是减小了学习的难度,实际上知识点并未减少,还破坏了知识的完整体系,使知识点

10、更加零乱,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 2)、在电流的形成未知情形下,又学习了电流强度。本以为电荷的定向移动会被删除,没料到却在电压中全部被提取出来,同时也将原本在导体和绝缘体中应加以认识的问题-导体导电的原因也提了出来,更增加了电压学习的难度。 ( 3)、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可知,在电学的几个物理量和学习中,电压是最难理解最为抽象。新教材中电压的学习和理解也就显得更为困难。 在学习电压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作铺垫,教材中以实际金属导体电路作为事例来讲解。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电压仅仅是促使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头脑中跟本没有自由电荷的概念,也就会将实际中千差万别的电路理解为金属导

11、体电路,为进一步学习科学中的酸、碱、盐溶液的特点、电解质的电离、高中电学增加了麻烦。 6、教材中应加以补充的内容 ( 1)、二年级教材下册57页的常用电路元件符号。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常出现将电灯、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在电路图的角落中,两个接线柱成90度角,虽然没有知识性的错误。但电路图并不规范,也有失美观。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要不断强调多次。只要在教材中将电灯、电流表和电压表符号规范地加上接线柱,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教师在强调时也就更有根据了。 ( 2)、二年级教材下册对于电路图中导线的交叉相连通和交叉不连通二者没有进行区别,同时在教材的多处练习题中,二者也没有加以区别。教材中图3.

12、2.12、 3.5.1、 3.5.5、 3.5.6、 3.5.7对于连通根本未区别。但刚一页之隔的图3.5.8、 3.5.9、 3.1.0、 3.1.1、 3.1.2、 3.1.3等又对些加以区分。这样教材对本知识点的要求并不科学。仿佛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实际上恰恰相反。 首先家庭电路是初中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电路中,交叉相连通和交叉不连通是整个电路的关键。教材设计的本意是将本部分的知识不过多深化,但并未料到会出现解释不清的可能。 其次,电路的变化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虽然一些简单混联电路的电路计算已不作为要求,但对教学的一个重点考查仍是电路的变化,让电路在串联和并联之间进行转换。

13、这时对学生计算能力要求不高,但必须对电路有较高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灵活性,对串并联电路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电路变化主要从接线的变化、元件变化、开关变化、滑动变阻器滑动、电表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灵活应用的能力。而其中最简单的是电路接线的变化。到底是线路的外形变化还是接线情形发生了变化,就必须严格界定交叉连通和交叉不连通的区别。这一点是本教材中的重要盲点。教材中对这些未加以区分。这样教材对本知识点的要求并不科学。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补充,为初三的家庭电路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能使学生的电路图画得更规范。 以上只是我对教材的一点粗浅的认识,目的是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来不断提高自己,其是的一部分只是自己一些观点,希望广大同仁能给与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