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8567771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对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对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对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对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对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对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对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的认识与实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对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的结识与实践-周列内容摘要:国内青少年体质持续近年下降,与体育教学实践中追求 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不注重运动负荷有关。因此,必须树立合理运动负荷的思想,对的 结识和安排教学中学生的合理运动负荷并遵循一定的规定,做好课前合理运动负荷的 设计并在教 学过程中及时调控运动负荷,将学生的合理运动负荷落到实处,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核心词:运动负荷 体育与健康课程 学生的学习 体育教学 学生发展 肺通气量 不同层次学生 新课程实行 体育课程 分层教学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诸多教师觉得,应当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 教学 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快

2、乐,就是成功的体育课, 而不必注重运动负荷。近几年,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有关专业书籍和期刊中,也 很少提到“运动负荷”。那么,体育新课程是不是已不再需要运动负荷?答案显然与否 定的。下面,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体育新课程运动 负荷的再结识。一、必须树立合理运动负荷的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原则”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论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 体练习为重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重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重要手段”体现了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点,阐明了体育课是以学习运动技术和体育锻炼

3、为重要内容和重要形态的课程,阐明了体育课要有合适的 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阐明了体育课是“具有健身、锻炼程序和效果”的课 程。1月和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 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把“合理的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优秀体育课的一条重要原则。由此可见,体育课程与教学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不仅是新课程实行体育教学的必备因素,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成果表白,国内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呈下降趋势,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甚至征兵体检合格 率逐年下降。这一状况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极

4、大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对此专门做出 重要批示,强调了增强青少年体质,增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将来的大事。末,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 全 面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重要工作方面。其后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为 贯彻国家有关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规定,增强学生的体质,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树立合理的运动负荷思想显得特别重要。二、对的结识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简朴说,即机体的用力限度和紧张 限度,机体越用力,越紧张,负荷也就越大。衡量负荷的

5、大小一般用两种数据:一种为物理 数据,例如运动时具体负荷重量、速度和距离等;一种为生理数据,例如运动时的心率、心血输出量、肺活量、肺通气量、最大耗氧量和血乳酸含量等。运动负荷涉及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影响运动量的重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总时间和总重量等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毕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限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 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体育课运动负荷所根据的测定数据重要是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及心率曲线图 。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因而成为测 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两个重要指标。新课标规定全课平均心率要达到130次分左右,这是有其合

6、理性的。由于有氧锻炼 的心率区间是110150次/分,其最佳的心率区间为12140次分。平均心率130次/分 正好位于最佳有氧代谢区间的中点,这是具有有氧代谢特性的指标。而青少年的心肺功能是 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因此,该指标可作为衡量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的通用指标。但对剧烈的球类比赛和跑步,心率一般会高出0次/分;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养生运动,负荷强度较小,不适宜以平均心率13次分为指标,以单双 杠和投掷等为代表的肌肉力量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规定较低,用平均心率难以反映其负荷强度;以发展平衡、敏捷、柔韧、协调为主的运动,由于以神经肌肉协调控制为重要特性,用平均心率也难以反映其负荷强度。新课标规定全课

7、练习密度要达到30%,这也有其合理性。这是与体育与健康 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重要手段”的规定相一致的。对如下两种状况应根据实际需要另行拟定指标:部分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的体育课,其练习密度不能达到30%;速度型和力量型爆发力的练习,如跳远、跳高、投掷、引体向上,其肌肉牵张强度大,练习时间短,其练习密度也 不能达到0%。常态心率曲线图从正常心率开始,逐渐升高,达到一定高度并持续一段时间,再逐渐下 降。这是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同步也反映了体育课三个阶段的合理性。心率曲线图尚有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和前低后高型等模式。三、合理运动负荷的基本规定1合理运动负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学生运动负荷过大,容易导

8、致身体疲劳,甚至引起伤害事故,使学生感到厌烦和畏惧,并使 欲望 受到压抑;运动负荷偏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学生也很难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中的快乐。教师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拟定运动负荷。对此,要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以增进学生健康成长。2.合理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学目的的达到,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采用脉搏测量、询问和观测等 措施测量运动负荷,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精确地理解学

9、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以便适时调节。在此基本上,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增强自己在教学过 程中对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尽量使每节课的运动负荷趋于合理。3合理的运动负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与不同需求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别与不同需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可选用一部分 中档体育运动能力的学生为基准,对全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 体现出差别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要对不同的主体 进行具体测量,并适时调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4合理的运动负荷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爱好合适的运动负荷,在有效地增强体质的同步,也能使学生的

10、学习情绪高涨,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快乐感和自我价值感。教师在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时,应故意识地通 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措施,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爱好,使学生从运 动 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增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特长,促 使学生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四、合理运动负荷的实行.授课前合理设计运动负荷教师在备学时,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规定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只有运动负荷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才干获得良好的 教学效果。跳高、跳远属速度型爆发力项目,在教学中规定学生以最迅速度和最

11、大强度完毕 特定练习,因此,在备课中要安排较大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量。不同的教材内容对 学生的身体发展有不同的作用。武术和短跑两种教材内容,一种 是为了发展敏捷性和协调性素质,一种是为了发展速度素质。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合理搭配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教材内容。例如,将强度较大的 跑和跳跃与强度较小的投掷、韵律操和舞蹈等内容组合。教师还应做到对每位学生心中有数,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状况、运动能力等方面合理分组,安排相应的运动负荷。要兼顾教材和学生因素,两者缺一不可。2.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运动负荷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脉搏测量、询问和观测等理解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并适时调 控,才干真正将合理的

12、运动负荷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当时所承受的负荷,教师可以通过变化练习的反复次数或强度规定、延长或缩 短练习时间或间歇时间、变换练习内容或组织形式等,将其负荷调节至合理的范畴之内。综上所述,体育新课程必须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在目前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状况下, 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更有其现实意义。只有对的结识新课程中的运动负荷,并在实际操作 中将其贯彻到位,才干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才干将体育课程改 革继续引向进一步。参照文献:体育与健康课程原则研制组一般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原则(实验)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2).顾渊彦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J体育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