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物技术实践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85400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物技术实践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物技术实践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物技术实践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物技术实践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物技术实践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物技术实践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生物技术实践 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真题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讲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1(2017年江苏卷)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发酵温度的主要目的是腐乳调味B腐乳制作后期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有防腐作用C毛霉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脂肪和淀粉D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由细菌产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腐乳的制作”实验的相关问题。在腐乳制作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以保证毛霉的生长以及密封后相关酶的活性,A错误。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既有抑制杂菌的作用,又能调节腐乳的风味,B正确。毛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以分解豆腐制品中的蛋白质和脂肪,C错误。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是由毛霉的菌丝形成的,能固定腐乳的形状,D错误。2(201

2、7年江苏卷)(多选)如图是探究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改变通入气体种类,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B果酒发酵中期通入氮气,酵母菌将从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C果醋的发酵周期与实验设定的温度密切相关D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可以交换使用【答案】ABC【解析】由图可知,若通入氧气,可研究有氧呼吸对发酵的影响,若不通入气体或通入氮气可研究无氧呼吸对发酵的影响,A正确;发酵中期装置中的氧气被消耗完,通入氮气,酵母菌无法利用,其呼吸类型由有氧呼吸转为无氧呼吸,B正确;温度通过影响相关酶的活性来影响酵母菌细胞呼吸速率,C正确;气体入口通入液面以下,气体出口需在液面以上,故两者不

3、能交换使用,D错误。3(2016年江苏卷)下列关于中学“腐乳的制作”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加盐主要是为了调节水分,利于毛霉生长B加料酒主要是为了灭菌,避免腐乳变质C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乳酸杆菌D实验室制作的腐乳不宜直接食用【答案】D【解析】加盐主要是为了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防止豆腐腐败变质,A错误;加料酒主要是为了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B错误;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C错误;实验室制作的腐乳可能灭菌不彻底,不宜直接食用,D正确。4(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

4、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32 h内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2)如果发现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说明该发酵菌是_。(3)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事情是_。(4)从大豆到豆豉,大豆中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蛋白质转变为_,脂肪转变为_。【答案】(1)菌种发酵时间(2)好氧菌(3)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即为最佳发酵时间(4)氨基酸和肽脂肪酸和甘油【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

5、验的自变量是菌种和发酵时间。(2)发酵容器的上层可接触到空气,如果上层发酵效果比底层好,说明该发酵菌为好氧菌。(3)如果在32 h内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说明32 h还不是最佳发酵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应适当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为最佳发酵时间。(4)在发酵过程中,发酵菌分泌的酶会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和肽,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5(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苹果醋是以苹果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回答下列问题:(1)酵母菌的呼吸代谢途径如图所示。图中过程和是苹果醋生产的第一阶段,在酵母菌细胞的_中进行,其产物乙醇与_试剂反应呈现灰绿色

6、,这一反应可用于乙醇的检验;过程在酵母菌细胞的_中进行,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增殖速度_。(2)第二阶段是在醋酸杆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根据醋酸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该过程需要在_条件下才能完成。(3)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不同,第一阶段的温度_(填“低于”或“高于”)第二阶段的。(4)醋酸杆菌属于_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_(填“含有”或“不含有”)线粒体。【答案】(1)细胞质基质重铬酸钾线粒体快(2)有氧(3)低于(4)原不含有【解析】(1)图示中的过程和分别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其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

7、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其场所分别为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即在酵母菌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增殖速度快。(2)醋酸杆菌是一种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因此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需要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完成。(3)第一阶段即果酒的制作,所控制的温度范围是18 25 ,第二阶段即果醋的制作,所控制的温度范围是30 35 ,所以第一阶段的温度低于第二阶段的。(4)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不含有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6(2016年天津卷)天津独流老醋历史悠久、独具

8、风味,其生产工艺流程如下图。(1)在糖化阶段添加酶制剂需要控制反应温度,这是因为酶_。(2)在酒精发酵阶段,需添加酵母菌。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先通气,后密闭。通气能提高_的数量,有利于密闭时获得更多的酒精产物。(3)在醋酸发酵阶段,独流老醋采用独特的分层固体发酵法,发酵30天。工艺如下:发酵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醋酸杆菌密度变化,趋势如图。据图分析,与颠倒前相比,B层醋酸杆菌在颠倒后密度变化的特点是_,由此推测,影响醋酸杆菌密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乳酸含量高是独流老醋风味独特的重要成因。发酵过程中,发酵缸中_层的醋醅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积累乳酸。成熟醋醅中乳酸菌的种类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发酵后

9、期营养物质消耗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加剧了不同种类乳酸菌的_,淘汰了部分乳酸菌种类。【答案】(1)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催化能力最强(2)酵母菌(3)先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氧气、营养物质、pH颠倒前的B层和颠倒后的A(或不翻动,或下)种间竞争(或竞争)【解析】(1)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催化能力最强。(2)发酵过程中先通气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大量繁殖,使发酵液中的酵母菌总数达到一定程度,有利于后期酒精发酵的进行。(3)醋酸杆菌是好氧菌,据图分析,第15天将A、B层颠倒,颠倒后使原来处于下层缺氧状态的醋酸杆菌分布在上层有氧的环境,醋酸杆菌大量繁殖,其数量上升,后来因为培养液中营养物质被逐渐消耗以

10、及呼吸产物对pH的影响,导致其数量不再增长而趋于稳定。由此推测影响醋酸杆菌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氧气、营养物质和pH。因为乳酸菌是厌氧菌,故下层(未颠倒前B层处于下层,颠倒后A层处于下层)有利于乳酸菌繁殖。由题干信息可知,由于营养物质消耗、发酵环境发生改变等,生物个体之间的斗争、不同种类之间的竞争会加剧。7(2016年浙江卷)某研究小组以葡萄为原料制作葡萄酒的基本流程和装置示意图如下。请回答:(1)制作葡萄浆前,对葡萄进行清洗和用_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制作酵母悬液时,在干酵母中加入少量温水和极少量蔗糖,待酵母悬液中出现_即可。(2)装瓶后开始的一段时间,发酵瓶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是_。发酵过程中

11、,发酵瓶中酒精的含量变化是_。(3)下列关于装置中有水弯管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隔绝气体出入B使发酵瓶内外的压强基本平衡C减少杂菌污染D有利于发酵瓶内形成缺氧环境(4)实验中,判断发酵完毕的依据是()A发酵瓶中pH开始下降B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C发酵瓶中酒精浓度达到30%D发酵瓶中酵母数量急剧减少(5)欲利用葡萄酒制作果醋,发酵瓶中应加入的菌种是_,该菌种在_条件下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答案】(1)红(紫)气泡(2)减少增加(3)A(4)B(5)醋酸菌有氧【解析】(1)制作酵母菌悬液时,在干酵母中加入少量温水和极少量蔗糖,若悬液中出现气泡,说明酵母菌已经活化。(2)装瓶后开始的一段时间,酵

12、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瓶内的溶氧量减少,随酵母菌无氧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瓶中酒精含量增加。(3)装置中有水弯管可维持发酵瓶内的无氧环境,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发酵液,同时也可将发酵产生的气体排到瓶外,维持瓶内外压强基本平衡。(4)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有CO2产生,故判断发酵完毕的依据是发酵瓶中不再有气泡产生。(5)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将乙醇转化为醋酸。8(2015年广东卷)泡菜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某兴趣小组准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查阅资料得到下图。(1)制作泡菜时,泡菜坛一般用水密封,目的是_。乳酸菌发酵第一阶段的产物有_。(2)据图,与第3天相比

13、,第8天后的泡菜更适于食用,因为后者_;pH呈下降趋势,原因是_。(3)该小组得到一株“优选”乳酸菌(亚硝酸盐还原酶活力比普通乳酸菌高5倍),拟参照资料的实验方案和食盐浓度(4%10%),探究与普通乳酸菌相比用“优选”乳酸菌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高低,并确定其最适条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并推测实验结论。【答案】(1)创造无氧环境丙酮酸、H、ATP(2)亚硝酸盐含量已接近最低水平乳酸积累(3)结果记录表亚硝酸盐含量(单位:mg/kg)食盐浓度/%乳酸菌发酵时间/d123456789104普通优选7普通优选10普通优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推测实验结论:用“优选”乳酸菌制作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更低;最适条件是亚硝酸盐含量最低时的食盐浓度和发酵时间。【解析】(1)由于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制作泡菜时,泡菜坛一般用水密封,目的是隔绝空气,创造无氧环境。乳酸菌发酵第一阶段的产物是丙酮酸、H和ATP。(2)析图可知,8天后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低,更适于食用。制作泡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