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探讨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8535747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探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开展探讨摘要:开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也是解决农业开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从立体生产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节水技术等角度描述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指出生态农业的技术特点及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制定生态农业开展政策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互促开展。关键词: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体系;问题;策略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开展为我国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但在追求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农业开展的障碍性因素,如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时刻威胁我国粮食生产

2、平安和人类自身平安。开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开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1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农业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学科的根本原理及生产实践经验而开展起来的有关生态农业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区别就在于使用的是生态农业技术。11立体生产技术立体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物群落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自然资源,以到达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的目的。在农林牧渔各领域,种植业中的间套种及稻蟹共生,林业生产中的乔灌草结合,水产养殖业中的池塘立体放

3、养等,均呈现出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立体化特征。12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是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即一个系统废弃物的产出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屡次利用,使系统内形成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状态。这一技术有利于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养鸡猪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供用户使用,沼气池中废弃物用于制作农作物肥料,生产的农作物又成为鸡猪的饲料,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13节水技术节水技术是一切能够节省水资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获得更多回报的工艺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的总称。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

4、家,缺水比缺地更为严重。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农业缺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节水方式来解决,这就需要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的节水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节水保墒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技术,以及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管理节水、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农业。14微生态技术微生态技术包括利用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剂防治作物和畜禽、水产病虫害,利用微生物发酵水产蛋白饲料等。推广应用微生态技术有利于可从源头解决和控制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平安问题,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结构,局部取代化肥农药,这是目前解决抗生素过度使用、降低养殖污染的重要

5、手段。15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生物技术的开展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用抑制雌性玉米螟产卵的化学物质杀灭欧洲玉米螟、植入苍蝇抗菌基因使作物抗病虫害、不杀益虫的人工生物大分子灭虫法、既灭虫又环保的绿色杀虫剂等生物技术,正在得到逐步应用。采用抗病虫品种,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某些病虫害,开展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轮作倒茬等,都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作物质量平安的重要技术手段。16农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一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其中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是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效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经济效益最

6、好的一种,主要包括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阳光温室大棚等,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二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它利用微生物将农业废弃物生成沼气或采用热解法制造液体和气体燃料或者生物炭,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2生态农业技术特点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开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把开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协调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开展。当然,生态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旧有的农

7、业生产模式,而是在传统农业根底上,采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开展起来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其典型特点是: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元素循环再生、生态平衡、多样性物种及减少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并使大局部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环境。3生态农业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1生态农业技术不过硬生态农业技术开展滞后,在与常规技术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高效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不同程度的重视,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主要原因归结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对于生态农业,大家普遍认

8、可和推崇,但投入较多、风险较大,经济性不明显,农民应用后无法见到明显的效益而难以推广应用。此外,生态农业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的扩散与应用。32农业种植习惯影响生态农业的开展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固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和老人,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对于他们而言,能省事就省事,能省钱就省钱。喷施10元钱的除草剂就能解决一亩地的杂草问题,谁还会自己去头顶烈日去锄草?更不会顾忌什么环境保护问题。依靠化肥实现增产已成为广阔农民普遍采用的习惯方式,因为化肥的足量施用确实有作物增产的效果,农民当然愿意继续施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转基因技术的隐形出现,将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危

9、害。开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平安,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重视生态农业开展,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重建中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开展。33区域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不配套一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开展证明,针对特定区域的猪沼果、林鱼鸭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不仅可以充分表达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的特点,显示生态农业独特的优势,而且展现出生态农业的开展方向。但这种集成技术模式一般是在先期巨大投入的根底上建立起来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很难维系和开展,对普通农民而言更是无法复制,因此,即使有成功的先例,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无法实现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展。34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不

10、健全生态农业的开展离不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更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确立长远可行的目标,但在生态农业开展中,受传统农业开展规划的影响,往往把生态农业看作是单纯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或涉及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综合规划,而没有充分表达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以生态农业为根底的无公害产品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标准化管理保障体系。4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开展措施41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彰显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开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农业产业链较长,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学开展意识,做好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各区域特色农业开展目标,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开展

11、优势特色农产品。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开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培育具有产地认证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品牌。42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统筹有关部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查清农业污染源头,制定科学治理措施,减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破坏和生态失调。开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污水、生活垃圾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化处理,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清洁模式。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把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程

12、度。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做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以及废弃果袋、塑料薄膜清理回收,改善人居环境。43制定生态农业开展政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的生产本钱较高,且所产商品的真正价值无法通过现有的市场体系完全表达,因此,生产者往往缺少开展这种模式的动力。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扶持开展政策,例如: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及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改善产地生态环境、使用绿色农资等做法提供补贴,出台支持生态农业开展的税收减免政策,建立生态农业保险制度。对生态农业开展做出突出奉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鼓励等,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平安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优质平安农产品的需求将逐步增加,在这种有利形势下,生态农业企业应主动适应市场要求,按照产品受众的不同需求打好绿色牌、平安牌、优质牌,瞄准中高端市场搞宣传搞营销,实现产品优质优价,提高生态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